古诗和词是两种体裁吗?现在诗多见而词鲜有,写词很难吗?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詩?什么是词?先把这些概念搞清楚了,才能说明白怎样去写 。詩和词是不同的分类,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分几条说说 。

古诗和词是两种体裁吗?现在诗多见而词鲜有,写词很难吗?

文章插图
diyi,谈谈詩的概念 。詩的范围很是宽泛,从人类有文字記载开始,就有了詩歌的流传 。公元前的汉魏就流传下了詩歌,如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直到几百年后的唐朝,詩的发展攀上世界文化的高峰,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詩人,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精品,享誉中外 。
古诗和词是两种体裁吗?现在诗多见而词鲜有,写词很难吗?

文章插图
詩有古风,对平仄要求,对押韵的要求,对句数字数的要求,都是比较宽泛的 。现代人也有願意写古风的,而且还大有人在 。
古诗和词是两种体裁吗?现在诗多见而词鲜有,写词很难吗?

文章插图
律詩和绝句就不一样了,它们都有句数字数和平仄的要求 。有起承转合与粘连的要求 。当中还要对仗,不能失替等等 。所以说要写律詩先把这些要求弄清楚了,才能下手写起 。
【古诗和词是两种体裁吗?现在诗多见而词鲜有,写词很难吗?】第二,什么是是词的概念?词是在唐朝以后的宋代发展起来的 。在唐代就有了填词作品,到了宋代声名鹊起 。词有很多种,每曲词都有词牌,根据词牌配乐,唱起来朗朗上口 。在词的要求也是很严格,对于字数句式押韵方面都有要求,不能逾越 。所以说填写词,先要熟悉词牌,满江红,菩萨蛮,山坡羊,天净沙,等等的都能区分出来,然后再看平仄要求押韵要求,最后才可动笔 。现在也有很多人在填词,今日头条的平台上就经常看到,有些人填词真的不错 。
当然以上说得这些都是关于文字载体的问题,真正能写出好詩词还是看个人的感受和表达 。
谢谢悟空问答平台!谢谢大家的鼓励支持!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两词语你能解释透吗?“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这两句话历来成为志士仁人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 。由于出处年代久远,加之古人的话一个字概括多种意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致使人们理解不同,说法不一 。我们在正确理解古人说话的含义时,必须将前后相关的话语、省略语句、引伸意思联系起来理解,才能领悟古人说话的真实含义 。
古诗和词是两种体裁吗?现在诗多见而词鲜有,写词很难吗?

文章插图

古诗和词是两种体裁吗?现在诗多见而词鲜有,写词很难吗?

文章插图

古诗和词是两种体裁吗?现在诗多见而词鲜有,写词很难吗?

文章插图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中的关键词“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是天地万物遵循的自然法则,“几于道”的“几”是“非常接近、达到、合符”的意思,可以理解成“达到、符合自然法则” 。而“几于道”又与前面的“上善”(最美好的品格)前后呼应 。整句话的意思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 。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水总是处于人们所不愿处的地方洁身自好,故达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则 。
为什么我们的老祖先说水是“上善”,由此而将水作为最受尊崇的美好品格的示范,倡导人们效仿呢?为此,孔夫子将水被崇尚为“上善”的原由,从功效、特征、性格、行为、操守等多方面做了深层次的解释:
孔子说:水有五种完美的品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滋养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倒流,或方或长,遵循自然规律,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流向几百丈山涧毫无畏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度;量见多少,不用削刮(不会隐瞒正确的观点,违心地趋附别人),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归宿必处东),好像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 。水有这些好德行,所以君子遇水必观(观察、体会、感悟、效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