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小众图书馆集锦:阅读,原来也能更有仪式感( 二 )


尤其是随着1927年“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的成立 , 以及194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的发表 , 人人都开始享有去图书馆读书的权利 。
中国古代图书馆 , 一部漫长的藏书史中国的“图书馆”历史 ,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 约等于“藏书”史 。 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献收藏 , 春秋战国的私家藏书楼 , 秦朝统一文字后 , 建立的明堂、石室、金匮等藏书机构 , 东汉设兰台令史掌管藏书事务 , 东晋编制国家藏书目录经、史、子、集 , 到国子监在隋朝成为最高学府和藏书机构 , 唐朝国家藏书楼“集贤殿书院”对学士开放 , 明嘉靖四十四年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宁波天一阁建成 , 1849年私立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创办 , 采用书会的管理模式 , 是上海租界最早开办经营的一个私立图书馆 , 1902年 , 中国高校图书馆中历史最悠久的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建立……或为皇家官府 , 或为书院宗族、或为宗教私人所有 。 新亚历山大图书馆内景 。

新亚历山大图书馆内景 。
直到1903年 , 徐树兰创办了古越藏书楼 , 中国第一家具有近代公共图书馆雏形、对全体公众开放的图书馆 , 才真正诞生 。
与此同时 , 人类焚烧图书馆的历史几乎与建造图书馆的历史一样悠久 。 消失的图书馆名单 , 也长得足以写成一本书了 。
“东方图书馆中的涵芬楼 , 连同它所收藏的所有善本珍籍 , 尽付劫灰 , 其损失非金钱所能计 , 实为世界文化史上莫大浩劫 。 ”这是1934年2月6日 , 《申报》刊登的新闻 。 时值日军轰炸机突袭上海 , 商务印书馆遭受重创 , 包括东方图书馆在内的多栋建筑悉数被毁 。 而在遭遇人祸之前 , 创立于1924年的东方图书馆 , 以规模之大、藏书之丰、珍本之多 , 享有“东亚闻名文化宝库”和“亚洲第一图书馆”的美誉 。
2021年 , 作家叶锦鸿先生新作《消失的图书馆》 , 将这座图书馆的前世今生更为详尽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 曾经“车水马龙 , 均为参观而来 , 人数达千余以上 , 内并有西人数人”(《申报》报道“东方图书馆开幕式”原文)的东方图书馆 , 在战火中“片纸不存” , 创办人之一的张元济痛哭道:“工厂、机器、设备都可以重修 , 唯独我数十年辛勤收集的几十万书籍 , 今日毁于敌人炮火 , 是无从复得 , 从此在地球上消失了 。 ”
遭遇浩劫的图书馆 , 东方图书馆并不是第一座 。 在古代 , 图书馆对民众和当权者是一体两面的 , 它既是一个有无限容量的公共大脑 , 又是促使人们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媒介 , 所以入侵埃及的哈里发奥马尔对亚历山大图书馆放了火 , 所以13世纪时 , 教皇下令烧毁反天主教的犹太书籍 。 在知识极其稀有的年代 , 一座图书馆的消失 , 甚至意味着一个文明的终结 。
在最美图书馆读书是种什么体验很多旅行达人到世界各地游览时 , 行程中总是要为当地的图书馆留下时间 。 一座图书馆 , 隐藏着这座城 , 以及城中人的文化密码 。
即便伦敦对于旅行者来说 , 地标无数 , 但很少有人会错过大英博物馆内的圆形阅览室 , 那也是大英图书馆旧馆所在地 , 穹顶高达32.3米 , 直径为43米 , 像是用10层高楼把半个足球场罩了起来 。 建筑本身的震撼之处 , 足以让人忽略空间上的浪费 , 毕竟和狄更斯、马克思、伍尔芙等人共享同一片穹顶的机会并不多 , 与故人旧影的隔空对话 , 为它增添了不少文化意义上的砝码 。
1973年 , 英国立法规定 , 一切在英国出版的书籍 , 均需向该馆投递至少5本 。 这座圆形阅览室终于不堪重负 , 于是有了圣潘克拉斯新馆 。 即便有设计师揶揄新馆从审美角度看“简直像监狱” , 英国女王也在里面迷过路 , 但超过1亿件馆藏、1400万册藏书 , 还是让新馆成为了20世纪英国最大 , 也最重要的公共建筑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