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小众图书馆集锦:阅读,原来也能更有仪式感( 三 )


从西北到东南贯穿整个斯德哥尔摩的皇家公园 , 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城市中建成的国家公园 。 除了北欧最大的橡树群 , 以及众多濒危动物 , 这里还隐藏着一个不太张扬的地标——瑞典皇家图书馆 。 这座淡黄色的哥特式建筑 , 已经有360余年的历史 , 与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大英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并称为世界四大图书馆 。 1661年 , 瑞典出台了法律 , 每个瑞典的印刷工厂都要把所印的产品送一份到图书馆留存 。 虽然最初目的只是方便政府控制民众思想 , 却在无意中打造了一个文化宝库 。

1885年拍摄的爱尔兰的三一学院图书馆 , 至今内部风貌没有变化 。
从外观你无法看到它的全部 , 因为它所有的“料”都藏在两个地下岩洞里 , 各类印刷品数量超过1800万件 。 最珍贵的藏品是13世纪制作的、目前欧洲手抄书中体积最大的一部《巨人圣经》 , 重达75公斤 。 传说捷克的一位修士曾扬言要用一个晚上 , 创作一本能让自己所在的修道院名垂青史的书籍 。 为此他将灵魂出卖给了恶魔 , 才兑现承诺 。 在这部巨作中 , 可以看到许多恶魔的画像 , 这本书也因此被称作《恶魔圣经(Codex Gigas)》 。 图书馆还在官网上坦白 , 馆内有62本古书被一名前雇员监守自盗 , 如今只找回了7本 , 足见瑞典人的诚实 。
它有你想象中图书馆的样子:带有编号的密集书架 , 强迫症也挑不出毛病的整齐度 , 适合长时间阅读的舒适桌椅;也有想象之外的惊喜:免费Wi-Fi , 馥郁的咖啡气味 , 格调满满的岩石储藏室 , 各种免费的亲子活动……这里让文字变成了一种美好且富有仪式感的阅读 。
还有许多图书馆 , 仅是坐在里面 , 就让阅读有了仪式感:
在日本的榛原町 , 有一座建筑大师隈研吾设计的“云之上图书馆” 。 隈研吾以当地盛产的杉木为原料 , 建造了这座与自然相呼应的“森林式”的建筑 , 天花板上起伏的杉木如现实中的林木向阳而生 , 地面木质平整 , 让人可以毫无顾忌地光着脚行走或是躺下看书;
同在日本的金泽海未来图书馆 , 曾被英国BBC评为“世界最美的四大公立图书馆”之一 , 设计师堀场弘和工藤和美在建筑外布满了孔洞 , 光线穿过这些孔洞 , 使阅读者像沐浴在自然光下 。 内部只有25根梁柱做支撑 , 既减弱了封闭空间带来的压迫感 , 又提供了宽敞的独立空间;
阿德莱德是南澳大利亚州首府 , 作为城市最核心的街道 , 北大街不但是阿德莱德历史、艺术的中心 , 也是最能体会当地移民文化、多元创意的地方 。 州立图书馆的莫特乐克楼被戏称为“哈利·波特藏书楼” , 文艺复兴式的主体建筑配以双层斜顶 , 其室内装潢被认为是维多利亚后期最精致的建筑典范;
在爱尔兰的三一学院图书馆 , 珍藏着凯尔特文明最精美的记录——凯尔斯书 , 它是8世纪僧侣凯尔特绘制的手抄本 , 由新约圣经四福音书组成 , 除拉丁文手稿外 , 还有两千幅精美奢华的插图 , 整本书的绘制 , 消耗了185头小牛的牛皮;
孩子们同样有热爱图书馆的理由 。 纽约公共图书馆曾举办过一个名为“童书ABC:童书为什么如此重要”的展览 , 展品全部是该馆的藏品 。 “童书之旅”从看到这座图书馆门前的石头狮子那一刻便开始了 , 两头石狮分别叫“坚忍”和“刚毅” , 早因为绘本《图书馆狮子》名声大噪了 。 从17世纪末美国最早出现的儿童圣经故事 , 到威廉·布莱克亲手蚀刻的《天真与经验之歌》 , 从怀特《夏洛的网》 , 到《小熊温尼·噗》中的各种布偶原件 , 从婉达·盖格捐赠的原稿 , 到图书馆员们一度拒绝或禁止《长袜子皮皮》 , 连图书馆都被布置成了《晚安 , 月亮》里的绿色卧室 。 同时 , 这座图书馆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图书馆 , 每年接待读者1000万人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