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小众图书馆集锦:阅读,原来也能更有仪式感( 四 )


在细节中体现读书之美而中国的图书馆之美 , 在“小地方”体现得尤为彻底 。
放眼全国 , 应该没有哪个地方的人比宁波人更爱书香气了 , 在那些保留完好的明清旧居里 , 都为用于藏书的楼、阁、堂保留了充足空间 。 仅一家天一阁 , 就凭借所藏的30万古籍珍宝 , 卷走了现存中国藏书楼的所有荣光 。
国人对于藏书地点的环境设计 , 历来重视 , 讲究将山水与书阁融为一体 , 天一阁便是中国式书阁的典范 。 园内竹林环绕 , 泉水相伴 , 弥漫着清幽雅致之气 。 宝书楼里的藏书柜 , 依然保留着清代的摆放格局 , 书目既不分卷 , 也不排序 , 只是简单按经、史、子、集分类列柜藏书 。 旁边的书录也仅按书橱名来登录书名、册数 , 作者、卷数、版本都不记载 。 但书橱编号却大有文章 , 用的是《千字文》里面的文字温、良、恭、俭、让……宫、商、角、徵、羽 , 无一重复 , 又自成体系 。 30余万册的古籍 , 可以媲美当今任何一个市级博物馆和图书馆 。

美国国会图书馆
因碉楼名声在外的赤坎古镇只有3平方公里 , 清晰地划分为两大家族的地盘 , 河东司徒族人 , 河西族 。 两家从北宋时期便开启了明争暗斗 , 益处是无论建什么 , 几乎都是成对出现 , 无意中促成了赤坎的繁荣 。 像1920年代 , 司徒家出资建起了司徒氏图书馆 , 这个欧式的图书馆耗资3万余银元 , 馆内还有一尊从美国运来的大钟 。 关族人不甘示弱 , 几年后也建成了规模相当的关氏图书馆 , 楼顶的大钟也是从国外拖回来的 , 而且是德国制造 。 如今 , 图书馆大部分区域均作为公共图书馆 , 还能看到两族人所办的族刊——司徒家的《教伦月报》和关家的《关裕月报》 。 这两座大钟也依然会定点报时 , 当地人或许已习以为常 , 外人看来却成为了古今的纽带 。
Godfrey Oswald所著的《图书馆的世界纪录》里还有许多有趣的记录:目前世界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 , 建立于1800年 , 藏书3000万册 , 每天新增1万册 , 中国国家图书馆紧随其后 , 藏书为2700万册;俄罗斯是公立图书馆最多的国家 , 比美国多出近4000座 , 而且俄罗斯的总人口还不到美国的一半;美国芝加哥的Cook郡监狱和洛杉矶郡监狱图书馆藏书都超过了250万册 , 并列监狱图书馆规模第一;上海图书馆主楼有24层 , 高度为106.9米 , 在全世界图书馆中楼高第一……
网络兴盛后 , 在线查询系统、远程文献传递、网上借阅、馆藏数字化、网上借书 , 甚至信息资源共享都成了点点鼠标就能完成的事 , 大到大英图书馆 , 小到一所科学院的内部图书馆 , 似乎不再有鸿沟 , 但“图书馆”并非静止的 , 有时只有坐在其中 , 才能真正实现古今对话、跨种族交流和有仪式感的自省 。
【世界小众图书馆集锦:阅读,原来也能更有仪式感】《小窗幽记》中说 , “人生一世 , 有三乐:开卷读书 , 闭门修禅 , 一语济世 。 ”后两者或许难以在一时间实现 , 但“开卷读书” , 在当代 , 不是奢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