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强基报考更加理智,今年整体报名人次下降60%
2020年作为“强基元年”,据媒体报道,强基计划报考人次达到了空前的130余万人次 。是当年36所强基计划试点高校招生总计划6090人的200多倍,令人惊叹 。2021年,强基计划依旧火爆,据媒体报道报名人次高达180万人次,比前一年增加了50万以上 。
但是,2022年的强基计划却没有延续前两年的火热,报名人次跌落至86万余人次,相比上一年大减约101万 。39所高校中,中国海洋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报名人次相比去年减少了60%以上,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减少了50%以下 。今年也是强基计划开展以来,首次有高校出现报名人次不足1万的情况 。
分析强基计划今年“遇冷”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家长和学生在报考时更加趋于理智 。强基计划出台的目的,是为基础学科输送人才,而基础学科往往需要长期坐冷板凳,没有年复一年的刻苦学习和潜心钻研很难有成果 。同时,根据强基计划的要求,不允许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转专业,这意味着想通过强基计划作为进入名校跳板的道路是不通的 。
其次,想通过强基计划的难度客观来说比较大,超高的报录比倒逼着家长和学生恢复冷静 。拿2021年来说,报名人次最多的是华中科技大学,计划招生120名,报名人次达到95000多;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报名人次均在80000以上;电子科技大学计划招收名额仅30个,竟有28000多人次报名,报录比接近1000:1,实际考上的概率很低 。

文章图片
;
前两年报考人数较多,也和原来“自主招生”惯性有关,一些同学做了长期准备,在培训机构的蛊惑下,盲目报考 。伴随考生和家长对强基计划的熟悉,报名人数开始回归理智 。
强基计划报名人数下跌并非坏事,因为它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录取对象既要学习优秀,能够应对基础学科的学习要求,又要心无旁骛,有志于科研工作 。通过筛选,招收到愿意为基础学科长期耕耘、长久付出且有热情有能力的研究人才,既符合国家实行强基计划的初心使命,也能够减少高校教育资源的错配,更能避免学生为追求名校而误入不喜欢不擅长的学科,将使国家、学校和学生多方受益 。
三、聚焦基础学科,增加工科,2022年各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稳中有变
对比前两年强基计划招生以基础学科专业为主的情况,今年部分高校还新增了一些与基础学科关联的新型交叉学科专业和强势学科,突破了单纯基础学科的限制 。
比如,被誉为“国防七子”之一的北京理工大学在往年的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等专业的基础上,新增了开办不久的智能无人系统技术;西北工业大学在数学类、应用物理学、化学类之外,首次招收全国排名前列的航空航天类专业,并在招生简章中强调将“瞄准航空航天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致力于打造世界航空航天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高地” 。
其实,在基础学科中,多数高校招生的数学类专业实际上是具备较强就业竞争力的,一些高校还在数学类专业下细分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并事实上开展数学与计算机专业的交叉培养(如清华、北航、中科大、哈工大等) 。

文章图片
;
在专业上稍加开放的同时,高校的一些政策微调显示出“收紧”的迹象 。由于2021年报名人数剧增,2022年几所高校又收窄了入围人数限制 。比如,山东大学、天津大学从6倍改为5倍,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从5倍改为4倍,南京大学从6倍改为4倍 。今年没有一所高校扩大入围系数 。
- 2022高考考生最关心的40个问题,一篇读懂
- 高考来了,但这堂课还是要上
- 抖音企业号改名审核未通过是为何?企业号有啥好处?
- 写一篇|出炉!2022年高考作文题目汇总!文思泉涌!
- “水磨石”地面曾红极一时,为何现在销声匿迹了?原因终于明了
- 高考数学被指泄题 教育部考试院回应
- 高考专线公交车再上线
- 高考第一天 考点周边交通顺畅
- 288个考场同步巡视 青岛高考考场屏蔽设备全升级
- 青岛:每两个考场设置一个采样点,高考每日核酸检测确保20分钟内完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