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一赏析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翻译( 二 )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
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 。
陈与义因为避难,才来到了军事重地巴丘,曾经的他,对这里的认识还停留在《三国志》里的描写 。其实他当时也就差不多40岁,正值壮年,但几年来一直过着风餐露宿的逃难生活,内心惶恐不安,人已变得苍老,心理状态也不好 。
朝廷的无能懦弱,不只是给他这样的臣子带来苦难,更是给众多渺小微弱的老百姓以重压,使人无法喘息 。
兵荒马乱的日子,让陈与义把目光投向了国家民族的命运,把精力集中在对亡国之痛的书写上,把悲悯之心放在老百姓身上,其创作的诗词饱含忧国忧民之情,也由此奠定了陈与义在南宋诗坛甚至是整个宋代诗坛的重要地位 。
思乡难归悲愤沉郁
国破家亡,战事不断,陈与义眼见这今昔巨变,徒叹无可奈何,忍不住忆起当年,跟如今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顿时心中感慨万千: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
长沟流月去无声 。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
闲登小阁看新晴 。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
这首《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回忆处在人生美好年华时,广交青年才俊,意气风发 。然而这二十多年来,面对无力回天的国家悲剧,陈与义感觉恍如隔世,悲痛不已 。
此刻,国恨家仇与个人遭遇紧紧结合在一起,陈与义听到渔夫的歌唱,愈觉苍凉 。
人老的时候,就特别想要落叶归根,重回故乡的怀抱 。故乡给予的温暖和安全感,是任何地方都不具备的 。陈与义亦是如此 。晚年的时候,他写了这么一首《牡丹》,寄托了对家乡的愁思: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
洛阳是陈与义的故乡,洛阳的牡丹扬名天下,美不胜收 。陈与义看着青墩的牡丹,在春日里盛开得那么娇艳,心中想着什么时候能重回旧地,再赏牡丹 。
他虽然才四十几岁,但已是老态龙钟的模样,岁月的流逝、生活的艰苦、国运的凋敝,将他的精气神全都磨砺干净,只剩满心孤独伤感 。
他可能也知道,自己终究回不去洛阳了,事实也的确如此 。四十九岁那年,陈与义就这么怀着遗憾与悲愤,咽了气 。在我看来,于他而言,这或许是种解脱 。
清代诗人赵翼在《题遗山诗》中写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
这句话放在陈与义身上,再合适不过 。他创作的诗词,也是在南渡之后,因其爱国情怀,才拥有了令后世传诵的风雅精神 。
也许,这是命运给予悲苦才子陈与义另一种馈赠吧 。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一赏析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翻译】作者:小柴,喜音乐美食,爱电影品茗,只想快快乐乐过日子,不想唯唯诺诺度一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