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一赏析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翻译

自古文章憎命达,越是有文才的人,其人生际遇越是坎坷 。
日子过得好的人,写诗文或多或少总有点无病呻吟之感,毕竟顺风顺水的人生,对艺术创作来说容易有深度不足的弊病 。
而命运跌宕起伏的人,他们的才华被锥心刺骨的苦难打磨得更加耀眼,其作品中的真情,总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
生于北宋末年的他,年轻时光芒初露,前途光明;尔后遭逢国难,北宋南迁,人生突变 。他历经两个不同的朝代,写下无数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佳作,颇具杜甫遗韵,留下千古诗名 。
这一抹孤独悲伤的身影,属于他——陈与义 。
天资聪慧年少成名
《宋史·陈与义传》是这么介绍他的:“与义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 。”可见,这是个聪明早慧,天赋过人的孩子 。同龄人与之相比,都要黯然失色 。日后的陈与义,才能日渐增强,最终成为了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
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对陈与义的评价是:“在北宋南宋之交,也许要算他是最杰出的诗人 。”
这么优秀的人,24岁时已考中进士 。别人终其一生都考不到的功名,他如此年轻就获得,可谓是人生赢家 。在三十岁不到的时候,陈与义写的一组《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更是受到当朝者的赏识,一举成名 。我们来看看其中一首:
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
这首诗最精彩的莫过于颈联与尾联,意即绘画的精髓在于神而不在于形,意境到了,便无须讲究外表 。赏花相马均如此,重要的是要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人才的选拔不也一样吗?
无怪乎宋徽宗偶然间看到他这组诗,就立马召见他,赏识之情溢于言表,颇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在旁人看来,这是多大的荣耀啊!自此,陈与义名声渐响,成为大家眼中的“潜力股” 。
彼时的他,年轻有为,踌躇满志,虽不是位居要职,但也算前途无量,更何况还被皇帝赏识,才名远播,人生正要精彩 。可惜,天意弄人,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来到了个人力量无法扭转颓势的历史阶段 。
靖康之难诗风大变
陈与义的人生,开始有了翻天覆地的转折 。靖康之变爆发,金军南下,强势攻入北宋首都汴京,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掳走,导致北宋灭亡,随后宋室南迁 。作为亡国之臣,陈与义自陈留向南避难,辗转多地,经历了一段充满艰辛与惊险的逃难之旅 。
陈与义成为了逃亡难民的一份子,甚至还曾被金兵追杀,遭受常人无法想象的生死磨难 。在《正月十二日自房州遇虏至奔入南山十五日抵谷张家》中,陈与义写道:“今年奔房州,铁马背后驰 。造物亦恶剧,脱命真毫厘 。”
逃难的路上是个什么情况?金兵的铁骑拿着武器哐当哐当在你身后狂追不舍,马蹄声声叫人闻风丧胆,无比凶悍 。这次经历有多可怕?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面对敌人的追赶,弱小无助,命悬一线,逃脱仅仅在毫厘之间 。
一个“真”字,让我们体会到当时顺利逃生的一刻,陈与义那种惊魂未定的恐惧 。这情节,堪比惊险刺激的战争大片,不同的是,这的确是陈与义真实感受到的一次危险逃命,凶险程度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糟糕 。
一路上,陈与义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亲身经历了战争下老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被追杀的回忆更是历历在目,午夜梦回仍忍不住打颤 。
国难当前,山河破碎,陈与义在创作的时候,风格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 。他把现实生活融汇进去,写出了很多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诗词,如《巴丘书事》: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