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B站的《后浪》,是对年轻人的鼓励还是捧杀?( 三 )


《后浪》视频展现出的年轻人的生活是这样的:

你怎么看待B站的《后浪》,是对年轻人的鼓励还是捧杀?

文章插图

你怎么看待B站的《后浪》,是对年轻人的鼓励还是捧杀?

文章插图
刺激,自由,都是美好且年轻的好词,但是这后面的条件是什么?财富,背景......这个不是我酸吧,没有钱,这些美好都是空想 。但这是“五四精神”吗?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如果当初巴黎合会后,因为国家受到不公对待而走向街头抗议帝国主义抗议资本强权的先烈们,看到如今的“五四运动”是向资本献媚,歌颂社会不公!我想他们会很失望吧!

我是@微光心理学,您的关注和点赞是我创作的动力!
年轻人早就学会了不说话 。确切的说是学会了跟谁讲话,跟谁不说话 。但是在中年人里面有一个毛病就是流行假装自己知道年轻人心里怎么想 。嗯,不过事情是这样子的,只有当你承认你不知道和你的无知的时候,你才能看到年轻人真正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
确切的说,我觉得这个宣传片根本就不是拍给年轻人看的 。
我真的打开两分钟,我就听不下去了 。这个世界铁定是年轻人的老年人就不要上来刷存在感了 。什么样的老年人才会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就是你去创造你自己的世界,不要在我的世界里边蹭存在 。
人家用得着你夸呀 。你夸不夸骂不骂人家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就你老一代的人有个什么毛病,你做出成就来了,他要蹭上来夸你一下,你做的不好吧,他又要打击你,说你不走正路,然后教训你给你上课 。仿佛他们不做些什么事情跟你相关,他们就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的事情可以做了 。
从后浪的全文来看,就像一个长篇广告词 。事实上,B站也公告,这就是一篇广告词 。既然是广告词,犯点夸大其词、渲染气氛的毛病,实属正常 。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反应呢?可以说冰火两重天、褒贬不一呢?主要有几个问题:
第一,这是B站向主流媒体靠拢的计策,用这种正能量手段,想获取主流的认可,获得主流的资源和支持 。这一点,B站的广告策划,本身的意图,就在这里 。实锤如下:B站让何冰这位前浪,替代后浪代言,向主流表态,我们后浪一定按照前浪们希望的那样好好表现 。好像学生要班主任表态,我们一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
第二,逻辑问题,偷换概念 。在时间的河流里,只有潮水的方向,不管什么浪,都不能逆流而上,本质上没有前浪和后浪的区别 。用后浪代表年轻人,有一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时代感 。但是,后浪们没有这种共鸣 。前浪,也不希望被拍死在沙滩上 。
第三,催人泪下的五个字,选择的权利,但是,没有提选择的能力 。你有选择的权利,有毛线用,你有购房资格吗?你有买车能力吗?
第四,描述的美好生活,只针对一小撮“后浪”,对,就是在大城市里的高级白领憧憬的生活 。要知道全国本科生只占4%,大城市里的本科以上人员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更低 。广大的后浪,都是小镇青年、农村青年、农民工 。他们想要的生活,不是冲浪、出国游、穿汉服 。
第五,年轻人就是学语言、学艺术、学智能化吗?错了,为什么不提这次抗疫的逆行者?为什么不提勇于救火的逆行者?为什么不提那些在最底层默默奋斗的普通工薪族?
首先要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后浪》对年轻人的效果要么是鼓励要么是捧杀,我们中国人泱泱五千年文明,可不是西方的二分法,非黑即白 。不得不说b站的文案很赞,用词精准大气,讴歌时代赞美盛世 。但也不得不说今天的年轻人确实赶上了这个物质极大丰富,人民越来越在乎精神文化食粮的时代,而他们享时代不必马革裹尸、战死疆场之幸;当然也承受信息爆炸、技术快速迭代、产业精细化,知识技能快速淘汰之累 。每一代人都曾是一段岁月的年轻人,或独上高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苦懵懂;或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的壮志豪情 。每一代年轻人都是一样的,又是不一样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