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三,是灶王爷下凡,你们那里有什么风俗?( 二 )


现如今,农村还是有灶头的,只是不常用,因为大家都用上液化气灶了 。城里有厨房间,但没有那种灶头,有的就是煤气灶电磁炉什么的 。我们在城里二十年多了,也没祭过灶,也没那种仪式 。祭灶乡下现在还有,但现在乡下农村不祭灶的人家也很多 。
灶王爷腊月二十三上天去了,如果这天下雨,那他是湿着脚去的,来年大年初一他要回来的 。我们这有“湿脚上天干脚落地”这么一说 。什么意思呢?就是灶君二十三上天如果天下雨,那么正月初一回来时就是晴天 。这有什么根据,谁也说不上来 。不过,我曾留意过几年,这话真的很灵验 。
腊月二十三,小年夜,过了农历二十三,大家都准备过年的事了,这过年的味也越来越浓了 。
(配图来自网络,如侵权可删除)
腊月二十三,我们这里的习俗是:吃麻糖,吃好饭 。到了晚上,还要放炮!(我们这里还没禁炮)

腊月廿三,是灶王爷下凡,你们那里有什么风俗?

文章插图
【腊月廿三,是灶王爷下凡,你们那里有什么风俗?】正题:灶王爷的神位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也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 。说的是灶王爷上天庭向玉帝作“年终总结汇报”,自然非常重视,有送有迎,不像对财神爷,只迎不送 。这送灶日就在腊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题主说“腊月廿三,是灶王爷下凡”,其实是不准的 。
这是因为送灶王爷上天的仪式之隆重热闹,仅次于过大年,不仅贡品丰厚,过年的鞭炮声从此可就开始了 。从“腊月无闲日”到“过了腊八就是年”,忙年的脚步越来越紧了 。
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人们更加紧锣密鼓地奔大年了 。可见送灶日是庆大年的重要时间节点,所以有“小年”之称 。
“二十三,糖瓜粘”是北方普遍流行的送灶习俗 。“糖瓜”也叫“关东糖”,挂满芝麻的也叫“麻糖”,民间用麦芽糖制做,工艺非常简单,但是耗力气 。三九天儿里,手艺人就在露天的街市边做边卖,干得热火朝天 。走过路过的大人小孩儿如何挡得住诱惑?洁白或微黄的麦芽糖,外面裹着满满一层香酥芝麻,尝一口酥脆香甜,加之要祭灶王爷,必然得带一包回家 。
说起送灶的习俗,各地有别 。俗话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因为神仙也有性别之分 。不过还是有不少地方由家庭主妇祭灶 。比如南方,尤其是珠三角一带,女主人一般做饭前都会先净手焚香祭灶神,且每天如此,香火不断;小年这天虔诚有加,祭品更盛 。
灶神在腊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启程登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之后还得下界回宫,日子就在除夕 。除夕年夜饭开灶前要先“迎灶神”,把“一家之主”接回来:新的灶王爷、灶王奶奶的画符、对联就在贴厨房里了,香火贡品敬上 。
一个家庭,一年的“奢侈”都表现在这几天了,极尽可能地备年:在关内,发面,蒸馒头,烙饼,炸制各种面食、菜品;到关外,则撒年糕,包黏豆包,包饺子 。这个包饺子和平时的包饺子可大有不同,不是包一顿吃的,而是要包出整个正月里吃的!包好的饺子排列整齐(忌讳无序乱码),一帘一帘地直接送到外面仓房冷冻 。天寒地冻的腊月天,送到仓房里的饺子很快就冻得结结实实,往袋子或磁缸里装时发出清脆的碰撞声 。这是关外独有的腊月风俗习惯(也是没有灶神爷管束的“放纵”),至今保留 。
祭灶仪式看起来像封建迷信活动,其实大有深意 。皇家祭灶,是警示君王“成由勤俭败由奢”;百姓家祭灶,是勤俭持家的祝告,正所谓:“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才受穷”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