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的难,都在不敢下班的深夜里……( 二 )
融了多少资?拓了多少客?拿了多少地?卖了多少房?
每一问的背后 , 不是焦虑自己会被行业抛弃 , 而是担心自己终会抛弃这个行业 。
02地产的难藏在“不务正业”的焦虑里
在一局比赛的下半场 , 选手会因为体力、分差、时间的影响 , 出现生理和心理上的波动 。 但往往下半场才是决定结果的关键 , 有经验的选手总能在这里找回优势 。
对房地产而言 , 随着“房住不炒”的定调、一系列调控政策的落地 , 下半场就此拉开序幕 。
今年7月份 , 全联房地产商会创会会长聂梅生在演讲中预言 , 2019年将被历史改写 , 房地产大势接近临界点!她认为在楼市后规模时代 , 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是要将业务重心从投资转消费、增量转存量、开发转服务 。
转型 , 是从去年开始 , 在房企身上听到最多的关键词 。
改名是房企转型的第一步 。 2018年 , 以万科、保利、龙湖、朗诗、远洋……为代表的TOP系房企 , 纷纷改名“去地产化” , 试图在住宅开发产业遭遇天花板之际 , 拓宽自身的经营局面 。
也有资金实力不俗的房企 , 在改名之后 , 沿着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布局 , 开始进入长租公寓、商业地产、物业管理等领域 。
当然 , 那些敢于跨界的地产大佬 , 才真正告诉我们 , 资本是没有边界的 。 恒大腾空一跃 , 造起了汽车;融创大手一挥 , 转向了文旅;万科笔锋一转 , 抢占了物流 。
头部房企的多元化发展 , 给行业带来了更多思路的同时 , 也藏起了不少无奈 。
近两年 , 房企们在跨界中乐此不疲 , 领域不断扩张 , 看起来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企业家精神 , 但有时也很能理解这背后的焦虑 。
试问 , 在卖房毛利率能达到20%甚至30%的年代 , 会有人看上利润率8%的汽车行业吗?恐怕也不会有人愿意冒着亏损风险 , 尝试物业和长租领域 。
只有经历过被时代选择的痛苦 , 才会发现 , 没有选择有时也是一种幸福 。
03地产再难也能找到坚持下去的理由地产有多难 , 或许只有李白能理解 。 但是地产的难 , 绝不是走投无路的僵局 。
上个月 , 人民币最终失守“破7”大关 , 迷茫的投资者把目光齐刷刷看向了房地产 。 因为大家深知 , 在全球金融困境下 , 房产仍是最有保障的硬核投资品 。
有数据显示 , 国内商品房销售额自从2016年首次突破10万亿以来 , 仍在不断上升 , 2018年全年销售额接近15万亿 。 相比全年90万亿的GDP规模 , 房地产依然是我国不可或缺的经济支柱 。
至于如何让这艘巨轮驶向合适的航道 , 国家已经从政策上指明了方向 。
去年年初 , 银监会重点提出“居民去杠杆”的任务 , 对纯粹依靠货币泛滥带来的杠杆赚钱进行了限制 。 这与“房住不炒”的宗旨一脉相承 。 正因为房地产的地位如此重要 , 国家才会从多方面进行管制 。
好比洪水猛兽 , 任其肆意泛滥 , 冲毁的是家园;引导得当 , 冲开的就是良田 。
笔者也问过不少依然坚持在房地产以及泛地产行业的人 , “既然地产这么难 , 你为什么还在坚持?”
想听金句的朋友可能要失望了……
他们的回答五花八门 , 有因为从业年数太久 , 转行很吃力的;有因为身居要职 , 暂时抽不开身的;有因为太熟悉这个行业 , 对未来仍抱有期待的……这些理由很现实也很生动 , 他们说的是地产 , 也是生活 。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句文案:努力 , 不一定有奇迹 , 但一定有回忆 。
人在很多时候不就是这样吗?
在泥泞里行走 , 摔倒 , 站起来 , 掸落泥土继续上路 。 这份坚持 , 不在于前方能否找到宝藏 , 而是在走出很远以后 , 你能指着来时的路 , 笑着对人说:“我在那里摔了一跤 , 但依然走到现在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