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井喷 酒店行业布局几何( 三 )
例如坐落于北京后海的城市花间堂 , 结合品牌自身个性 , 就对城市文化进行了二次解读 , 以后海的老北京为根基 , 通过多处微妙的“并置” , 将北京胡同的人文烟火气融入现代设计风格中 。 同时打造的“Pink Rabbit(粉兔)餐厅” 更成为了一种IP化的餐饮 , 与以往酒店单纯的配套餐厅形成了区隔 。
城市周边Country Club模式:即欧美比较成熟的“乡间俱乐部”形式 , 通常以兴趣爱好为内容点来吸引消费者 , 以会员制、高粘性为特征 。 例如以红土网球为主题的蒙特卡洛乡村俱乐部、又或者以高尔夫为主题的帝国酒店 。
随着消费升级 , 中国城市人对“暂时喘口气”的轻度假需求强烈 , 但欧美的Country Club模式在国内需要做本土化改变 。 花间堂的Country Club产品就定位在“城市开车两个小时之内的地方” 。
在产品设置上 , 以酒店为中心 , 联动周边企业社群 , 在不破坏“生态体验”下协助他们提升服务标准 。 这对于目前行业来说还是非常新颖的一种运营模式 , 例如为周边本地的商业设施提供洗手间的打扫服务 , 为周边配备红酒杯 , 以符合城市来的消费者需求 。
花间堂利用这样的社区管理方式来为旅客享受乡间野趣的同时 , 还能得到高品质标准化的服务 。 内容上 , 涵盖西式体验如马术、高尔夫等活动 , 或本土文化亲子体验如陶艺、采摘、农事等 , 而且在适合的季节还设置了集装箱房式的“营地”体验 , 让环境优势发挥到最大 , 也解决了盈利点多元化的问题 。
景区度假村模式:即基于著名景点的度假村模式 , 以内容和周边体验为主导 , 鼓励消费者去周边探索 , 一起和消费者去创造更多独特的体验 , 类似于Clubmed和亚特兰蒂斯的运营模式 , 但文旅模式下 , 会注入更多的当地文化元素 。
管理挑战上 , 花间堂确实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 其背后的华住是一家具有十几年连锁管理经验的酒店集团 , 且在技术中台的开发和运用上在行业内首屈一指 , 利用技术赋能花间堂服务的全场景 , 从线上预订到线下入住退房、从消费者到酒店管理人员 , 真正实现数字化体验闭环 。
从而实现降低运营成本 , 提高收益 。 以北京花间堂?后海酒店为例 , 在今年四月起正式加入花间堂品牌体系后 , 1个月时间里其RevPAR就实现了同比增长6.4% , 8月整体RevPAR超过1000元 。
结语:
在上一个十年 , 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动机”的地产行业正面临角色转换 , 伴随宏观调控政策持续加码 , 房地产企业必须不断加强创新和转型力度 , 方能适应时代背景下的新角色 。 地产企业跨界融合 , 文旅成为了当下最火热的地产话题 。
酒店作为地产黄金十年的重要一环 , 随着地产转向文旅的怀抱 , 也将重新迎来一片蓝海 。 酒店品牌在运营关键节点上的能力输入 , 决定着自身产品能否满足15万亿文旅市场的需求 , 也是带动行业创新力与生产力提升的关键所在 。
所谓 “诗和远方” , 是给走得最远、最深之人的奖励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