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检测和蜂蜜品质鉴别方法介绍
【蜂蜜检测和蜂蜜品质鉴别方法介绍】市场混乱,可以说行业就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市场。当然,一个市场必然有一个制度来进行约束,蜂蜜市场也不例外,随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和蜂蜜行业标准《GH/T 18796-2012蜂蜜》的实施,蜂蜜有了新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那么该如何来检测呢?本文就来介绍蜂蜜检测和蜂蜜品质鉴别方法,
一、淀粉酶在真鉴别中的应用 天然蜂蜜中的淀粉酶来源于蜜蜂,而不是花粉或花蜜,说明天然蜂蜜中的淀粉酶是一种动物来源淀粉酶。通常动物性酶的稳定性较差,其活性极易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延长,活性下降。 天然蜂蜜淀粉酶值和蛋白质含量在储存过程中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即低温时,淀粉酶值和蛋白质含量都基本保持不变,但是随着储存温度提高和储存时间延长,样品的淀粉酶值和蛋白质含量迅速降低。
在储存过程中,天然蜂蜜淀粉酶值的变化与其蛋白质的变化密切相关,蛋白质在储存过程中降解可能是天然蜂蜜淀粉酶值降低的直接原因。
与天然蜂蜜相反,掺假蜂蜜的淀粉酶值和蛋白质含量基本不受储存温度及时间的影响,这与假蜂蜜中添加的工业淀粉酶(诺维信耐温淀粉酶)的耐高温特性密切相关。通过跟踪测定蜂蜜的淀粉酶值变化可以判断蜂蜜产品是否掺假,同时也可以判定天然蜂蜜产品的新鲜程度。 二、碳稳定同位素比值分析法(SIRA)在蜂蜜品质鉴别中的应用碳稳定同位素比值是指在某一物质中碳的两种同位素(12C、13C)的比值。不同的物质,其比值是不相同的。
碳稳定同位素比值分析法(SIRA)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现代分析方法,应用于鉴别蜂蜜的真伪和计算掺假的程度,准确性高。测定稳定性同位素比值可采用质谱分析(MS),质谱法是通过将样品转化为运动的气态离子并按质荷比(m/z)大小进行分离记录的分析方法。 1、蜂蜜碳同位素第一检验法 几乎所有的蜜源植物属C3植物,其δ13C值大约在-28‰~22%。之间,自然界中在这个范围之外的蜜源植物寥寥无几,而产生高果糖玉米糖浆(H5、C5)的植物属C4植物,其δ13C值范围为-20‰~10‰。
上述C3和C4两类植物形成的碳水化合物(糖类物质)在化学上是相同的,但在两种碳同位素比值上却是不同的。当两类碳水化合物混在一起时,这种混合物的碳同位素比值就会随混合物的比例量而变化。
利用这项技术分析大量人工制备的掺有不同比例高果糖玉米糖浆的蜂蜜样品,通过对这些蜂蜜样品测试结果的分析统计,得出结论是δ13C值负于-23.5‰。的蜂蜜则是没有掺假的纯正蜂蜜;
δ13C值大于-21.5‰的蜂蜜,假蜜的概率为99.996%;而从-23.5‰到-21.5‰属不能准确鉴定的“灰色区”,在这个区域内的蜂蜜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2、蜂蜜内标碳同位素检验法(第二检验方法) 蜂蜜碳同位素第一检验方法解决了δ13C值负于-23.5‰的纯正蜂蜜和大于-21.5‰的假蜜之间的检验,但对-23.5‰到-21.5‰的“灰色区”仍无能为力。蜂蜜中另一种重要成分是蛋白质,研究结果表明,用蜂蜜蛋白质做内标物对“灰色区”蜂蜜中掺入高果糖玉米糖浆的鉴定是行之有效的。
由于蛋白质需在蛋白酶的作用下生成肤和各种氨基酸,氨基酸需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脱羧或转氨反应,才能生成碳水化合物。之后才能被酵母产生的糖酵解作用,最终逸出二氧化碳。
这个反应过程比葡萄糖和果糖慢得多,就蜂蜜的δ13C值而言,蜂蜜中蛋白δ13C值比较稳定,检测效果更好,结果分析也很简单,只要计算出蜂蜜蛋白δ13C值减去蜂蜜δ13C值的差值即可,这个差值叫做ISCIRA指数。当该指数为-1‰时,蜂蜜中存在7%的C4糖。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