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观书有感其二 观书有感二首古诗( 二 )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
赏析2:
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朱熹在山村里读书,兴味正浓 。他悠然自得地抬头一看,眼前是一方半亩大小的池塘 。这本是最平凡不过的景象,在中国南方的村落中,这样的池塘随处可见 。但到了朱熹的笔下,它却独有一种深刻的寓意 。在朱熹眼中,“方塘”最大的特点是清澈,他用了一个比喻,那就是“鉴”,也就是镜子 。在文学的角度上,这个譬喻并不出奇,但在理学的思想体系中,它却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 。在儒家看来,人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要面对种种诱惑与干扰,而君子的道德修养就是要不被外境所惑,清晰明了地把握生命的方向,也就是孔子说的“知者不惑” 。这种境界仿佛一面明镜,它能够照见人间的各种事物,而不落一丝一毫的灰尘 。“圣人之心如明镜止水,物来不乱,物去不留”,便是这层含义 。
看着眼前的池塘,朱熹体会到内心世界的清晰明朗,便犹如明镜一般 。镜子虽小,却能照进整个天地 。因此,这区区半亩的方塘,竟也有了湖海般的气象——“天光云影共徘徊” 。尽管它小,却能倒映出长天无垠、云影悠悠 。在这里,美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观赏事物的心灵境界 。写这首诗时,朱熹正处在人生的逆境,他在小山村中读书讲学,不过是为了避祸而已 。尽管如此,他的内心世界却是充实而自信的,在他胸中包含着人间万象,惦念着天下苍生 。正因为这种博大的胸襟,眼前这方小小的池塘,却也吞吐着宇宙万象 。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 。“问渠”就是“问它” 。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 。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 。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 。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 。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 。“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 。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 。
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 。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 。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 。“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 。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