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古代帝王死后,其灵柩需要放置几个月才下葬,他们不担心尸体会腐烂吗?( 四 )


后来才发现,这些黑水,就是当年为了保证宋太祖尸体内部的“防腐”所灌入的一种特殊药剂,主要作用就是防腐 。
因此宋朝的“防腐”技术,是到了一个新的台阶的,比起汉代,是一种根本技术上的超越,汉代执着于“物理降温”,宋朝则就是在细节上做好防腐 。
最后一个值得称道的,那就是离咱们最近的“清朝”了 。
到了清代,很多生物原理其实都被“朴素唯物主义”所洞悉,虽然平民百姓还是信奉天子气运镇压那一套,但是上层阶级的人,都已经在重视更好的防腐技术了 。
清代皇族的“入殓”仪式、的确是最复杂的 。
因为满族人以前信奉“萨满教”,他们认为殿中有“神” 。
那么这个“神”是怎么来的?
要不就是天上派来守卫人间的,要不就是皇帝老祖宗所化身 。
因此,在清代,皇帝、皇后驾崩后,是要在宫殿“停宫”一段时间的,为的就是给族人、文武百官祭拜,并顺便留下自己的精气神在这座宫殿里,化身“神”,镇压气运 。
说起来很玄乎,其实就是封建迷信 。
但为了配合这种说法,清朝人是很尽力的 。
首先是“物理降温” 。
对于遗体,他们会先用“冰水”降温,而后会用水银进行一次处理,而香料这些东西,也是必然有的,但却不是主流,最重要的,还是“棺材”的材质选择 。
当年有“金丝楠木”很出名,这一直是大清皇族的至爱 。
金丝楠木价格昂贵,属于是无价之宝,因为它的密封性极强,所以受到了皇族的喜爱,因此清朝皇帝一般都指定金丝楠木作为“梓宫”(指皇帝、皇后的棺材),经过此前的“防腐”处理,一般来说,根本不会发生臭味四溢的情况 。
也就是当时没有真空抽气技术,不然的话,就大清这些技术逻辑而言,把皇帝的棺材变成“真空包装”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真正防腐的最好技术,就是真空,只要不接触空气中的微生物,腐烂的可能性几乎于无 。
再大清历史上,梓宫放置时间最长的,就是孝庄太后 。
因为孝庄自己的遗愿,让康熙不要放她与皇太极合葬,康熙为难住了,只能先搁置祖母的棺材,让后人想办法 。
这一放,就放了三十多年,时人去祭拜啊,打理啊,没有说闻到啥异味,可见金丝楠木的密封性多强,而到了雍正时期,才又给孝庄盖了个陵寝安葬 。
而雍正刚登基那会,因为弟弟胤禵的事情,他的亲生母亲乌雅氏死活不愿意当太后,所以乌雅氏去世后,雍正把自己母亲的梓宫放在太后的宫殿中放了好久,直到旁人建议雍正不要这么对自己的母亲,才匆匆下葬了 。
反正对于古代这些关于皇帝的“入殓”来说,一直都是那个时代最顶尖的技术,他们害怕的不是梓宫里的尸体发臭,而是礼法不妥当 。
对于已经逝去的皇帝本人而言,他更是做不了任何决定,反正两眼一闭,这身体给人家如何摆弄,就不是他能够控制的了 。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我国历代王朝都盛行厚葬,一般逝者离世后会被摆设灵堂,停放三日吊丧,然后再抬棺出门去到指定的陵墓下葬 。不过有的皇帝在逝世后,他的灵柩却必须摆放三个月左右才可以下葬,难道不担忧该遗体会发生腐烂吗?

有些古代帝王死后,其灵柩需要放置几个月才下葬,他们不担心尸体会腐烂吗?

文章插图
其实古代皇帝在离世后一般先进行入殓,其中又分别为大殓跟小殓 。通常是先将皇帝的遗体放入香气萦绕的热水中浸泡,并且由专人进行洗浴,等洗漱干净后,会用酒白仔细的涂抹全身,使其酒水渗透,这种做法一般是为了起到消毒跟清除污垢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