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老子是对立还是统一?( 二 )


然而一旦过份捍卫特权,或者狂刷存在感,引发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就会由盛转衰 。不要说什么土地不均,藩镇割据,外戚作乱,宦官干政,奸臣当道 。都是扯淡,核心就是特权背景下的权利义务的不平等 。
仁义道德在利益面前,只是一件华美的袍,需要的时候,穿上 。不需要的是,也穿上 。
所以,有为的孔子注定无为,无为的老子注定有为 。


孔子是儒家思想代表,主题思想是入世的,老子是道家代表,讲无为而治,两者不能说是对立的,本质上还是统一,是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宇宙人生,和治理社会的方法
老子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德经》(又名《老子》)一书,包含先天道德观、天地观(自然观、天道观)和人道观,本末有序,一脉相承,由道德观推导出天地观、天地观推导出人道观,是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本依据 。理子老师
孔子只有人道观,不究竟,自以为是,无私,但不明道,南辕北辙 。
道常法则、天道(自然)观,统一辩证思想
节选《<老子>道纪》理子著
他们的理论的关系应该是:阴阳,和而不同,既非绝对的对立,也非绝对的统一 。
万物负(道家贵族)阴而抱(儒家平民)阳,儒家平民思想起源于道家贵族思想,但又不等同于道家思想,或者说是道家思想的分支,尽管儒家学说他们的信徒自称为“中庸之道”,想为自己的脸上贴金,想成为道家学说组成部分,或者成为道家的一个分支 。
道可道,非常道 。
道家学说是形式上的唯心主义,“装”作有神,而实质上是唯物主义,“道”是指的历史唯物主义,成为后来“法先王”的道家,“常道”则指的是辩证唯物主义,成为后来“法后王”的法家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服从,代表阶层即为满足道家贵族统治需要的儒家) 。
儒家学说是形式上的唯物主义,实质上是唯心主义,所谓“敬鬼神而远之”,就是形式上“装”作不相信贵族的鬼神,而实际上对其予以臣服,文士儒家信奉主观唯心主义形式,认为对的要德(服从),认为不对的也要保留意见而德(服从),这就是“上德不德”,这就是后来“中庸之道”的儒家,武士儒家信奉客观唯心主义形式,认为道家贵族的神权统治,是不可更改的客观事实,只是寄希望于道家贵族统治者的自我觉醒,实现“兼爱”,对于广大儒家平民被统治者来说,则不要反抗道家贵族统治者的神权统治,进行“非攻”,他们后来成为了历史上主张“替天行道”的墨家 。
所以道家贵族思想与儒家平民思想的关系是:万物负阴而抱阳,中华文化起始的渊源是道家道派的唯心形式的“阴”性思维(类似于慈母),其中“阴中有阳”,催生了道家法派的唯物形式的“阳”性思维(类似于严父),然后这个“阴”性的家庭又产生的唯物主义形式,唯心主义实质的“阳”性的“儿子”,纯“阳”性的文士儒家的儒家思想,以及“阳中有阴”的武士儒家的墨家思想(其思想起源于孔子的关门弟子子张,后来由这一系的优秀传人墨翟发扬光大) 。
就像一个家庭,妈妈是道家(黄帝部族的《道经》,后来被炎帝部族传人秦始皇嬴政焚之一炬),爸爸是法家(炎帝部族的优秀传人老子的《道德经》),他们结合,生下的长子是儒家(孔子的《论语》),幼子是墨家(墨子的《墨经》) 。
故此,老子与孔子的关系,就是道家祖师爷是儒家祖师爷的老师,他们之间有传承关系,又有不同的创新 。
邀我老头来回答此问,我老头很乐意回答 。因为退休二十多年了,有时间粗略地读了丁点《史记》后,总觉得什么“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应是统一的,而不是相互对立,只是对世界万物,万事的客观认知有侧重,深浅之区别(术业有专攻嘛),因而对世界万物万事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就有了差异而矣 。孔子和老子对“道"的认知就是统一的,这是个典型的例子 。老子着重于“道",而且“老子脩道而养寿,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多务 。”所以“老子清静自正,无为自化 。”而且“其学深奥难识 。”其典型著作就是,鉴于乱世,见周衰,遒西去 。归隐途中强为令尹著书,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为上下篇 。但《史记》也有老子说过“欲取之,固将与之 。知此为政之宝也”之记载 。这证明老子之“道"不是孤立存在的 。弟子子贡说孔子“文武之学不坠于地 。”说明孔子博学,“道”也在博学之中,故孔子有“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之说 。这足以证明孔子也“非常道 。”《史记》有孔安国称“道,谓礼乐也 。”这就是说,无礼不是道 。那么,“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也可以理解为问道于老子了 。此处的问,理解为请教是合适的,因为孔子是以谦虚好学而著称 。实际是去和老子共同探讨,互相交流礼(道)的 。老子第一句,“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杇矣 。”此句寓意孔子首先向老子阐述了自己对礼(道)的认知,并得到了老子的肯定 。朽矣,说明孔子向老子阐明的是古人(先王)之礼 。接着老子向孔子阐明了什么是正人君子,比孔子说的更礼,更道了 。孔子受益了,对老子对礼的认知佩服得把老子比作不可知的神龙 。这再一次证明孔子是多么地谦虚好学啊!总之,仅凭孔子问礼于老子,及猶龙之叹,又老子说孔子,“吾今曰告子,若是而已 。”就足已证明孔子和老子是学术上的一对知己,能“道”在一起 。至于“儒”,“道"的区别,儒就儒在“温良恭俭让"上 。道,是因为老子一生专攻道和脩道而著称 。孔子什么都学,且无常师,所以孔子的弟子各方面的人才都有 。孔子不仅“道",而且还著有巜易经》,弟子中还有巜易经》传人 。正如其弟子子贡所说孔子“文武之说不坠于地 。”孔子和老子都反对诸侯争霸的东周之乱,但对待的态度和方法就不一样了,老子是迴避,去隐居“清静自正,无为自化”了 。而孔了则是周游列国,极力倡导“克己覆礼,天下归仁 。”尽管说了这么多,就“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一事及对话,就足以证明孔子和老子在学术上是一知己,就道学而言是统一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