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古代礼仪持什么态度?对我们今天的学生“礼仪教育”有什么启发?

孔子之礼,表面看是“礼仪”,实则是礼仪背后的那个——
理!
《论语》中多处提到孔子对礼仪的论述,孔子晚年还编修了《礼记》,于是人们就想到了孔子要恢复周朝的礼,治理春秋礼崩乐坏的不堪局面,殊不知,孔子要恢复的却是礼仪背后那个能够代表宇宙(莫往自然界的宇宙想)万物规律的“天理”!
《论语》有一句名言“君子不器”,君子且不器,何况圣人孔子!形而下者谓之器,礼仪是什么,礼仪是形而上吗?当然不是!那大圣人孔子为什么毕一生之力去搞一个“周礼”,难道孔子不知道这是个形而下的工程?
孔子借“礼”说“理”,是在讲人人心中本有的那个“天理”,(天是天然,不是我们头顶上的天,也不是物理上的宇宙) 。这个天理,就是道,孔子五十岁知了天命,就是知了这个天理,就是悟了这个道!
《道德经》里老子说“使民不争”、“以百姓为刍狗”,今人就把民、百姓解释为人民、老百姓,殊不知老子说的民和百姓都是心内的事!圣人说事,往往不用直语,而善用比喻和隐晦之语,老子不知道道该叫什么,就单反复进行比喻,又是道冲,又是谷神,又是玄牝,又是寂兮又是湛兮又是廖兮 。在这方面,释迦更是个大拿,他把一个悟道,完全说成了一个大神话,又是西方极乐又是净土又是彼岸 。而我们就依文解义,圣人写什么我们就信什么,完全不懂圣人的文字只不过是“指月之指”,文字不过是表义,月亮才是真实义 。学习儒释道,凡是没有读懂文字背后真实义的都是没有真正学明白的!
到宋代,儒学家才彻底搞明白了孔子说的“礼”实际上是“理”,于是就有了“存天理”之说,发展到明代王阳明更直接了当说“心即理”,天理即是良知,于是又提出“致良知”
今天的礼仪教育,重在外形,穿一身汉服,教一个鞠躬拱手作揖,以为就是教授了礼仪,何等肤浅!真正的礼仪教育,要通过“致礼”而“致理”!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其一,孔子认为古代礼仪是社会回归和谐的钥匙,也是修行儒学的途径 。其二,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孔子强调礼仪得体,文质相当 。
孔子重视礼仪,倾其一生致力于“克己复礼” 。克己,克制私心、私欲,很好地约束自己;复礼,即恢复礼仪,因袭礼制,以及相应的接人待物的礼数等 。孔子所讲的礼,主要是周礼 。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显然,孔子推行周礼并不是最终目的,周礼只是实现终极目的的手段和路径 。孔子的真正目的是实现“仁”,使社会达到和谐有序 。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是孔子要求学生、门人的行为方式 。因此礼仪是孔子思想的外在体现,也是表象的 。
正因为礼仪是外在表象,所以礼仪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父子、君臣、兄弟、夫妇、朋友等等,都有许多礼仪 。
纵观孔子礼仪,并非迎来送往的繁枝缛节,而是从封建宗法制直至国家建设和社会架构 。既有礼节性的内容,也有管理、协调乃至变通的治理因素 。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君子的礼仪既关乎个人行为,也关乎社会责任,因此孔子要求每个人都要认真践行,都要做好 。
孔子认为,克己复礼是全民性和全时性的,从君王大臣到平民,并且贯彻始终 。尤其是居高位者,应该成为百姓的表率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贤能之人的先进性和示范性,会在社会上起到积极作用 。
孔子试图通过“礼仪”来实现他所说的“仁”的理想境界,人与人之间都能亲善,社会和谐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