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原文及翻译赏析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二 )


后来词人的老朋友萧德藻听了这首词曲后 , 大加赞赏 , 认为姜夔的《扬州慢》可以与诗经中的《黍离》媲美 , 因为《黍离》就是一首寄托故国情思的诗歌 。而姜夔的这首词作 , 不仅寄托了词人的故国情思 , 也表达了词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
1161年 , 扬州城经历了一次严重的战事 , 战事过后 , 扬州城的建筑受损严重 , 几乎变成一片废墟 。即使经历了十五个春秋之后 , 当词人姜夔路过扬州时 , 依然能见到扬州当年经历的创伤 。
当姜夔看到满目疮痍的景象后 , 他以忧愤的心情写下《扬州慢》 。词人将扬州历史上的繁华与他的所见进行了对比 , 字里行间流露出沉郁的气氛 。如果配合曲谱演唱的话 , 这一定是一首引人深思、苍凉伤感、催人泪下的作品 。原词如下:

淮左名都 , 竹西佳处 , 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 , 废池乔木 , 犹厌言兵 。渐黄昏 , 清角吹寒 , 都在空城 。
杜郎俊赏 , 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 , 青楼梦好 , 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 , 波心荡 , 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 , 年年知为谁生?
开篇三句“淮左名都 , 竹西佳处 , 解鞍少驻初程” , 历来被人传颂 , 原因就是谐美的韵律和抒情的文字被词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淮左名都”四个字点明扬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城市历史文化 。
扬州 , 又称广陵 ,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 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扬州位于淮河以南 , 自古以来就有“维扬右都 , 东南奥壤 , 包淮海之形胜 , 当吴越之要冲”的美誉 。自春秋时代 , 扬州便已有了城市规模 。
经过历代发展 , 在隋朝 ,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 使扬州成为长江和大运河交叉点上的重要枢纽;到了唐代 , 扬州就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了 。
后来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生动地记载了唐代扬州的繁荣的:“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 , 尽斡利权 , 判官多至数十人 , 商贾如织 。故谚称‘扬一益二’ , 谓天下之盛 , 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
《唐阙史》更是记载:“每重城向夕 , 倡楼之上 , 常有绛纱灯万数 , 辉罗耀烈空中 。”由此可见 , 夜晚的城市街景以及文化娱乐的繁荣也是扬州的显著特色 。唐代诗人徐凝就用“天下三分明月夜 , 二分无赖是扬州”来赞美城市的夜景 。
扬州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 加之深厚的文化底蕴 , 繁荣的城市景象 , 会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人墨客也会写下流传千古的诗文去赞美扬州 , 去回忆这座给自己留下美好回忆的地方 。
在历代发展的基础上 , 到了宋代 , 扬州依然是一座大都市 。所以姜夔这首词的开篇三句词“淮左名都 , 竹西佳处 , 解鞍少驻初程” , 也是对扬州人文底蕴和一种肯定 。
而“竹西佳处”四字 , 是从唐代诗人杜牧《题扬州禅智寺》中的“谁知竹西路 , 歌吹是扬州”中脱胎而来 , 竹西 , 是一座亭子的名字 , 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 , 风光优美 , 杜牧曾在此处留下诗篇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