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姜夔便以杜牧的诗作背景 , 以杜牧的形象为依托 , 幻化出杜牧再次来到扬州城的内心震惊 , 这当然是词人想象的场景 。姜夔引出杜牧 , 这一虚拟化的表现手法 , 让词义在无形中又形成了第二次强烈的对比 。
词人设想 , 以杜牧出众的才华、飞扬的才情和高超的艺术表达力 , 如果故地重游 , 再次来到扬州的话 , 他也会因眼前荒凉、萧条的扬州景象而震惊不已 。一个“惊”字 , 不仅写出杜牧被眼前景象震惊时的神态 , 还表现出扬州城的今非昔比和词人触景伤怀的悲伤情感 。
在这跨越时空的笔法中 , 与前人的虚拟对话中 , 思接古人的叙事中 , 词人进一步在怀古中展开联想 , 来反衬今时扬州城的凄清空寂 。
接下来的三句“二十四桥仍在 , 波心荡 , 冷月无声” , 姜夔再一次化用了杜牧描写扬州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 , 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 , 扬州的风景名胜 , 在杜牧生活的时代 , 这里是游人如织、车水马龙 , 笑语盈耳的繁华景象 。如今这一风景名胜虽然在词人眼前 , 但往昔的欢声笑语却听不到了 。
一个“冷”字 , 将词人的视觉化为触觉 , 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昔日歌声笑语听不到了 , 只有这清冷的月影在波心摇荡 , 毫无声息 。往昔的繁华 , 这是一种触摸不到的、已经失去的事物 。
再看词句所描述的场景 , “波心荡”是动态的描写动景 , “冷月无声”是静态描写 , 一动一静 , 动静结合;从视觉来说 , “波心荡”是词人站在二十四桥上俯视江面的视觉体验 , “冷月无声”是词人站在二十四桥上仰视夜空的视觉体验 。
在一动一静的景物描写中 , 在一俯一仰的动作描写中 , 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词人俯仰天地之间 , 时而低首沉吟 , 时而望月长叹的形象 。
这三句把冷清、寂静的扬州月夜与词人沉痛伤感的情怀交融于一体 , 创造了一个清冷凄美的意境 , 令人伤怀 。如果配合曲调进行演唱的话 , 一定会是一曲音调低徊、曲调哀婉的动人心扉、感人肺腑的乐曲 。
“念桥边红药 , 年年知为谁生?”全词在词人的反问声中戛然而止 , 这反问声中又寄寓着词人多少的感慨和喟叹呢?
词中的“红药”指的就是芍药 , 扬州曾经遍植芍药 。宋代词人王观在《扬州芍药谱》中赞誉“扬之芍药甲天下” 。尤其是在扬州名胜二十四桥一带 , 芍药被大量种植河流两岸 , 每当芍药花开 , 便成为一道靓丽的沿河风景线 。
词人前往扬州 , 恰值冬至日 , 此时不会有芍药花开 , 所以此处是虚写 。此处的弦外之音是说 , 在往昔的繁华中 , 二十四桥边年年如期开放的芍药 , 总会引来一批又一批的游人驻足观赏 。然而在今时的萧条中 , 即便这里的芍药花甲天下 , 即使这里的芍药花如期绽放 , 又有谁会去欣赏呢?
词人借芍药花 , 在今昔对比中 , 在虚实结合的写作中 , 又一次将自己的情感倾泻出来 , 也将全词笼罩在了一种悲伤的氛围中 , 读来让人深思 。
梳理全词 , 词人运用对比手法将扬州往昔的繁华与今时的荒凉和盘托出 , 词中既有“过春风十里”与“尽荠麦青青”的虚实对比 , 又有“桥边红药”与“知为谁生”的景情的对比 , 此外 , 还有扬州文化历史上的繁盛与今时满目荒凉的总体对比 。
- 歧路亡羊的寓意和译文 歧路亡羊的意思及寓意
- 山行留客原文及翻译 山中留客张旭翻译
- 容斋随笔全译全注 容斋随笔原文及翻译
- 野望原文及翻译赏析 野望翻译和原文及注释
- 战于郎原文赏析 战于郎原文及翻译
- 蜀中有杜处士赏析 蜀中有杜处士原文及翻译
- 寇准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寇准传原文及翻译
- 陆元方卖宅翻译和原文 陆元方卖宅文言文翻译
- 西游记原著片段赏析 西游记原文摘抄加赏析
- 原文翻译及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