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太公世家读后感 齐太公世家原文和翻译

齐太公 , 姜姓吕氏 , 字子牙 , 即话本所说的姜子牙 , 又叫太公望、吕尚 , 是极具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原型 , 无论在传说中、演义小说里、民间信仰中、还是在历史上都是周朝的开国功臣 。
姜太公钓鱼
由于说法不一 , 太史公无法甄别真伪 , 所以《史记》中把几种不同的说法一一罗列:在渭水边钓鱼的 , 这个说法和民间传说一致 , 只是没有“直钩”之类的离奇细节;在朝歌任职 , 看到纣王残暴 , 改投文王;文王被拘时 , 文王的大臣散宜生、闳夭素招募了太公 , 然后三人一起设法营救文王 , 在文王返回后 , 委以太公重任 。
当然这种争论并不影响 , 最终的结局 , 无论如何 , 太公最终都做了文王的太师 。并且在之后文王时期一直为他筹划推翻殷商 , 在武王继位后更是成了“师尚父” , 辅助武王完成了灭商的伟业 。
按理说 , 这种功勋卓著的人物 , 在周朝建立后应该继续辅助周王治理天下才对 , 但出人意料的是 , 他在被分封为诸侯后 , 立刻前往自己的封地营丘 , 迅速离开了国家的权力中枢 。
同时 , 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和召公奭也被分别分在了鲁、燕 , 但却只是让自己的继承人就国 , 自己则一直留在宗周辅助武王 。
在家喻户晓的演义小说《封神演义》中 , 武王的解释是 , 太公年迈 , 不便留在宗周 , 说:“朕因相父年老 , 於王室多有勤劳 , 欲令相父归国 , 以享安康之福 , 不再劳相父 , 在此劬劳耳 。”但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说安康之福这件事吧 。《齐太公世家》的说法是“莱侯来伐 , 与之争营丘 。营丘边莱 。莱人 , 夷也 , 会纣之乱而周初定 , 未能集远方 , 是以与太公争国 。” , 意思是 , 太公还没有安稳下来 , 就开始了与东夷的一支莱人的战斗 , 实在谈不上是安享晚年 。
再说这个“年老” , 按照《封神演义》的说法 , 姜子牙七十二岁才从昆仑山上下来 , 又经过多年征战 , 推算快一百岁了 , 确实年迈了 。
但在史书上看 , 武王十一年伐纣时 , 提到“师尚父牵牲”、之前九年也有“师尚父左杖黄钺 , 右把白旄以誓”的记载 , 种种举动实在不像是一个垂垂老者 。
武王伐纣
而且退一步说 , 即便年迈 , 还有如此精力、还能在就国后和莱人决战 , 应该也可以胜任辅助武王的工作 。
《齐太公世家》里有一段记载很可疑 , 在这里 , 太史公在暗示什么呢?

东就国 , 道宿行迟 。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 。客寝甚安 , 殆非就国者也 。”太公闻之 , 夜衣而行 , 犁明至国 。
看太公的表现 , 好像有些情绪 , 不太想迅速回国 , 难道真的是受到排挤了吗?这个“逆旅之人”也很可疑 , 好像是有人派来催促似的 。
《淮南子.齐俗训》里 , 有一段太公与周公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对话 , 虽然可能是后人杜撰的 , 但仍然可以看出 , 太公和周公在治国理念上有着巨大的分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