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儋元锡翻译及赏析 寄李儋元锡赏析

远游歌谣:
《寄李儋元锡》鉴赏与新唱
文/伴奏/演唱 马莉娅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 , 今日花开已一年 。
世事茫茫难自料 , 春愁黯黯独成眠 。
身多疾病思田里 , 邑有流亡愧俸钱 。
闻道欲来相问讯 , 西楼望月几回圆 。
一 、悠远细腻的古调
《毛传》曰:“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 。”《毛诗正义》注:“《释乐》云:‘徒歌谓之谣 。’孙炎曰:‘声消摇也 。’”无乐的“谣”强调歌唱者的心灵自由 , 强调一种自然无拘束的情感流露 。韦应物的这首《寄李儋元锡》 , 就可以作为谣来读 。张世炜评:“此等诗只家常话 , 烂熟调耳 。然少时读之 , 白首而不厌者 , 何也?”《四溟诗话》:“律诗八句皆淡者……非笔力纯粹必有偏枯之病 。”王夫之赞曰“纯” , 周启琦称其“此等真诗” 。这首诗的特征有三:内容贴近生活 , 语言浅近易懂 , 情感强烈 。且其不流于俗 , 于是成为一支被广泛传唱、经久而不衰的谣 。
首联二句 , 刘学锴先生称其“完全是七言古风的风调” 。如果将这句诗与《代悲白头翁》“今年花落颜色改 , 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 , 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 , 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 , 岁岁年年人不同”几句对比 , 会觉得笔调有很相似之处:对仗松散自然 , 以最常见、最朴素的事物 , 烘托人事变迁之感 , 激发无限的联想 。只是韦应物所写之事 , 更加贴近其个人的生活 , 情感细腻而不苍凉 。“逢君别”中一个“君”字 , 道出柔和深切的无穷情意 , 同样 , “已一年”也是初唐时期的七言古诗写不出的词语 , 那时人们对于天地、宇宙、时间的认识很广阔 , 他们注意的是沧海桑田那般浩渺的变化 , 而“已一年” , 却暗含着对每一天流逝的细数之意 。
二、怨而不怒的反思
颔联与颈联 , 贯穿了韦应物倾诉式的笔法 。颔联中 , 韦应物连用“茫茫”、“黯黯”、“难”和“独”四个词 , 一股脑儿地倾吐自己的忧愁 。时间的愁绪是“春愁” 。一方面 , “春愁”暗含“蹉跎”之意 。时韦应物任滁州刺史 , 他为官正直 , 但因朝廷法律所束缚 , 无法减轻民生疾苦 , 如“凋氓积逋税 , 华鬓集新秋”、“为郡访凋瘵 , 守程难损益”所写 , 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有志而不能成事 , 看着年华白白流逝 , 不禁产生了伤时之感 , 于是就有了“尽日高斋无一事”、“恓惶戎旅下 , 蹉跎淮海滨”的感叹 。又“春愁”与“花开”暗合 , 故颔联在内容已跳开首联所写之事 , 在意境又与首联浑融一体、衔接自然 。空间的愁绪是“世事” 。既指连续不断的国家动乱 , 亦与下联“邑有流亡”相合 。建中二年至四年 , 全国各地藩镇割据加剧、诸镇叛乱 , 李希烈等人结盟称王 。后来 , 在震动全国的朱泚之乱中 , 德宗出奔奉天、梁州 , 长安为朱泚所盘踞 , 国家形势十分危急 , 安史之乱的情形似乎在重演 。
韦应物对安史之乱有切肤之感 。韦应物出生于长安 , 祖辈都是朝廷高官 , 他十五入侍皇闱 , 唯游山玩水而已 。少年时期的他 , 如自传诗《逢杨开府》“身作里中横 , 家藏亡命儿 。朝持樗蒲局 , 暮窃东邻姬”所写 , 算是一方恶霸了 。安史之乱发生 , 韦应物从京师奔逃至蜀 。762年玄宗死 , 韦应物随之失职 , 其因家族权势养尊处优的生活就此结束 。其实自唐隆政变以来 , 韦氏家族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 只是情况尚不危急 。现在 , 韦应物落入了“家贫无旧业 , 薄宦各飘飏”的境地 , 才觉飞扬跋扈的年少时光只似幻梦 , 发出了“生长太平日 , 不知太平欢 , 今还洛阳中 , 感此方苦酸”的感慨 。韦应物的感慨 , 主要是对于国家、家族衰败的痛惜与反思 。他由自身纨绔子弟的恶习 , 联想到国家和家道的衰落 , 曾经“一字都不识 , 饮酒肆顽痴” , 现在才知道“读书事已晚 , 把笔学题诗” , 不能不感到愧疚和警醒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