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的七言四句诗 中秋节古诗四句简单简短

中秋节 , 又被称为祭月节、月光诞、仲秋节、团圆节 。中秋节的历史由来已久 , 最早能够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秋夕祭月 。中秋节在汉代得到了普及 , 在唐朝时期 , 基本上定形 , 所以在唐朝的诗中 , 不乏能够见到与”中秋“有关的佳作 。
到了宋朝时期 , 中秋节开始盛行 , 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 , 到了明清时期 , 中秋节已经成为了主要的节日 。
说起中秋 , 不约而同回想起一轮满月 。月是一种寄托 , 寄托着希望、思念与团圆 。
古人描绘月亮升起 , 并不用”升“字 , 而是用”生“字 , ”生“代表着生命 , 无限的生机和希望 , 正如初唐时期 , 敲响盛唐大门 , 预示着盛唐时代来临的那句”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古人赏月 , 很多是寄托思念 , 思念之情中 , 很多是对故乡的思念 , 毕竟思乡之情 , 在唐朝诗歌中占据了很大的篇幅 , 经典的佳句 , 有诗仙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
【关于中秋节的七言四句诗 中秋节古诗四句简单简短】此外 , 关于明月的诗句 , 还有岳飞的”好水好山看不足 , 马蹄催趁明月归“、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 明月何时照我还?“、”谁为含愁独不见 , 更教明月照流黄 。“……
很多诗人笔下的明月 , 并不是中秋佳节的那轮明月 , 唐诗中 , 描绘中秋佳节的佳作 , 非王建的那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莫属了 。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 , 冷露无声湿桂花 。
今夜月明人尽望 , 不知秋思在谁家 。
这首诗歌 , 是诗人王建在中秋之夜 , 与友人们相聚赏月 , 有感而发 , 写下来寄予友人杜郎中的 。这位杜郎中 , 其实就是杜元颖(任唐朝宰相) 。
“中庭地白树栖鸦” , 意思是 , 庭院地面 , 雪白的树上 , 停栖着鹊鸦 。这句话定了诗歌的整体格调 , 是一种莫名的悲凉 。中秋佳节正值仲秋 , 秋意正浓 , 而“秋”给人的感觉 , 是一种肃杀 , 清凄 。这句诗中的“地白”二字 , 用的极其精练 , 将皎洁的月光描绘得淋漓尽致 , 颇有李白”疑是地上霜“的韵味 。
“冷露无声湿桂花” , 意思是 , 冰冷的秋露 , 无声无息之下 , 悄悄的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 。这句诗的主角是桂花 , 可以想象是诗人闻到了桂花飘香 , 有感而发 , 妙手偶得之的一句诗 。“冷”字继承了上文的格调 , ”无声“二字描绘了“秋露”与“春露”一样 , 随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 。
桂花才是主角 , 中秋佳节正是桂花盛开的时节 , 这里的桂花可不仅仅指的是庭院中的桂花 , 可以想象到广寒宫中 , 吴刚砍的那颗桂花树 , 也可以联想到此时此刻 , 普天之下 , 千家万户团圆赏月 , 桌台上的桂花糕、桂花酒 。
“今夜月明人尽望 , 不知秋思落谁家” , 今夜的圆月 , 是世间人人都在同时仰望的 , 然而 , 不知道寄托给这轮明月的秋思 , 落到谁家?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