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一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multi_version":false

全国扫盲模范张立珍被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接见的老照片 。 张立珍家属供图

来自榆树的民间记忆——

解放初期 , 在当时的榆树县五棵树镇正义村 , 有一位普通的基层干部 , 受到过国家主席毛泽东 , 副主席朱德、李济深 , 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 并留下了照片 , 这成为他一辈子的骄傲 。 他就是曾任榆树十三区(五棵树)正义村党支部书记的张立珍 。 如今张立珍已去世六年 , 但当时的照片依旧保留在家人手中 , 今天 , 我们就来说说这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

在榆树县五棵树镇正义村 , 张立珍的家人拿出了一张珍贵的老照片 , 这张照片上面标注着“一九五零年全国首次工农教育大会 扫盲模范干部 毛主席接见合影” , 日期是“1950年9月19日”;下面标注是“扫盲模范干部全国48人中有东北6人 , 在东北6人中有张立珍”照片中提到的张立珍 , 曾是解放初期的吉林省生产劳动模范和全国扫盲模范 , 如今他已去世六年 , 但在五棵树镇正义村 , 还有不少老人记得这位好干部 。

做党支部书记

成为省劳动模范、全国扫盲模范

张立珍 , 1920年 , 生于榆树县五棵树镇正义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 , 他从小热爱共产党 , 向往幸福生活 。 解放初期 , 担任正义村党支部书记的他积极投身生产运动 , 组建互助组 , 发展农业生产 , 增产增收 , 添车买马 , 扩大再生产 。 一家买不起马 , 就几家合伙“栓马腿”(几家人买或租一匹马种田) , 帮助劳动力弱和没有劳动力的家庭一道发展生产 。 通过各种办法 , 把互助组搞得红红火火 , 为创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打下了基础 , 成为五棵树的先进典型 , 还被选为吉林省农业生产劳动模范 。

当时 , 全国为适应建设新中国的需要 , 提出要开展一场扫盲运动 , 在广大的农村 , 很多没念过书、上过学的人 , 就是在那时开始识字的 。 在扫盲运动中 , 基层干部的作用非常大 。 在北京受到鼓舞的张立珍 , 在扫盲工作中表现非常突出 , 他不仅将自己从不识字的干部 , 变成可以在报刊发表文章的基层干部 , 在扫盲运动中 , 他还标新立异表现突出 , 被评为全国农民扫盲模范干部 。 当时 , 全国农民扫盲模范代表只有48人 , 东北代表仅6人 , 他就是其中之一 。 张立珍由于在此项工作中表现突出 , 被推荐为全国农民扫盲模范干部 , 赴京参加表彰大会 , 受到国家主席毛泽东 , 副主席朱德、李济深 , 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

解放初期 , 在榆树县开展的扫盲运动中 , 张立珍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 , 根据正义村农民的实际情况 , 制定扫盲工作方案 。 主要分准备、开展、巩固3个阶段 。 一是利用有效方法做好宣传工作 , 做到家喻户晓 , 人人皆知 。 召开群众大会 , 讲清楚开展扫盲运动的意义 , 还通过演出快板、小品等文娱节目 , 张贴标语、出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扫盲运动 。 二是深入动员 , 掌握入学对象的情况 , 特别是组织妇女入学时 , 解决好家务和带孩子问题 , 保证学习时间和质量 。 三是力求做到开班一处成功一处 , 扫盲一人落实一人 , 决不允许有掉队现象 。 根据条件确定开班 , 迅速在本村成立了农民夜校 , 把全村的群众都组织到夜校参加学习 。 张立珍根据每个学员的不同情况 , 将其编为扫盲、小学、初中3个班 , 不断提高学员的水平 。

在深入的思想动员下 , 群众对速成识字法有了正确认识 , 参加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 学习情绪高 , 没有掉队或缺席等现象 。 经过半年多的积极工作 , 这些学员的识字水平和文化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 正义村的社员群众率先全部脱盲 , 成为省、市、县的农民业余教育先进单位 。 《人民画报》1956年3月号以“文化上的大翻身”为题对正义村的扫盲工作进行全面报道 , 从办夜校到识字班 , 从不识字到能写文章 , 从各家借书读到村办图书馆 , 在扫盲识字运动中张立珍出了许多高招 , 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 成为全国的典型 。 《人民画报》用12幅图片配发文字 , 再现了当时的场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