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二 )

被选为生产队长

带领社员增产增收

据正义村今年84岁的老队长刘振喜回忆 , 当年村民第一次了解的北京天安门多数是从张立珍那儿听来的 。 他在北京开完会 , 回到家乡参加了家乡的欢迎会 , 传达了大会的精神和受到毛主席、周总理和中央领导亲切接见的情景 。 他向村干部和社员们讲述了自己见到的雄伟的天安门 , 听到的领导人描述的国家的美好前景和幸福生活的未来 , 描述着新农村的光明前景 , 如耕地不用牛 , 点灯不用油 , 电话能看人 , 家家住高楼 。 还说吃鱼现抓 , 吃肉现杀 , 三九天吃鲜菜 , 暑伏日喝冰茶 , 憧憬着幸福生活的到来 。

刘振喜老人说 , 张立珍当初说的这些话 , 如今都已经成为了现实 。 张立珍带领社员们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 , 还修道路挖养鱼池 , 搞副业增加集体收入 。 据介绍 , 张立珍当年组织开挖的养鱼池 , 现在依旧在养鱼 。 正义村农林牧副渔得到全面发展 , 张立珍成为五棵树的先进典型 。

但好景不长 , 从1957年开始 , 张立珍蒙冤被审查 , 其间职务被撤销 , 被安排在第二生产队拾粪 , 接受劳动改造 。 当时的第二生产队年年落后 , 产量上不去 , 分红又低 , 社员有意见 。 年末生产队改选队长时 , 大家就把张立珍选上了队长 。 张立珍当上队长后就大刀阔斧进行改革 , 首先实行科学种田 , 改良品种 , 试行玉米一畘三株 。 当时农村还没有这样的种法 , 少数社员不能接受 , 就有个别社员给张立珍编顺口溜 , 对他进行讽刺和打击:张立珍搞特殊 , 玉米一畘种三株 , 一棵喂马 , 一棵喂猪 , 一棵到秋张立珍抱着哭 。 到了秋天玉米获得了大丰收 , 产量翻了一番 , 这些人都服气了 。 接着张立珍又主张植树造林 , 发展集体经济 , 先后栽植了多片农田防护林 , 为农田防风防涝起到了保护作用 。 在张立珍的带领下 , 生产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粮豆产量逐年提高 , 社员收入不断增多 , 张立珍也受到社员们的拥护 。 张立珍在生产队长的岗位上干了十多年 。

任社办企业厂长

使亏损企业扭亏为盈

1970年1月18日 , 对张立珍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 五棵树公社革命委员会为张立珍发了党员恢复党的组织生活通知书 , 蒙受十几年的不白之冤终于得到平反 。 当张立珍接到通知书的那一刻 , 他热泪纵横 , 双手颤抖 , 这位党员坚定地说:“我相信党组织会查清事实真相的 。 ”组织上考虑到张立珍十几年蒙冤 , 又是当初的吉林省生产劳动模范和全国农民扫盲模范干部 , 就将他安排到社办企业油厂任厂长 。

张立珍再度将他的全副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 把油厂管理得井井有条 , 使这个亏损多年的企业扭亏为盈 , 成为社办企业的先进典型 。 当时正值兴办社办企业的时期 , 公社利用资源 , 决定在合发一队的下坎建砖厂 , 在研究筹建领导人时 , 领导班子一致认为张立珍是最佳人选 。 可是油厂这边离不开张立珍 , 于是就让张立珍兼任筹建砖厂的负责人 , 配备助手刘凤志、后勤主任王国昌 。 1972年春天开始组建公社小砖厂 , 当时一无资金 , 二无厂房设备 , 可谓困难重重 。 张立珍这位老党员不忘初心 , 勇于担当 , 从银行贷一部分款 , 东挪西凑借点钱 , 作为启动资金 , 出去赊机械设备 , 赊煤炭 , 赊架棚杆子 , 赊防雨席子 。 搭烟囱、建大窑 , 总算把制砖生产的架子搭起来了 。 然后开始招工 , 经过前期的准备 , 于秋天正式开始烧窑 。 当时各地的基本建设较多 , 农村建房都用红砖 , 红砖供不应求 , 第一年就来个开门红 , 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 以后的生产规模逐年扩大 , 效益不断提高 , 1974年榆树县城建局接收了该厂 , 更名为榆树县第二机砖厂 。 1989年 , 第二机砖厂因国家政策的原因解体了 , 历时15年的榆树县第二机砖厂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做出一定的贡献 , 建厂创始人张立珍的事迹也广为传颂 。

张立珍逝于2013年冬 , 享年93岁 。 据他老伴儿讲 , 对这张被毛主席接见的照片 , 张立珍一辈子都非常珍视 , 觉得这是自己的骄傲 。 事实上 , 被张立珍视为骄傲的光荣史 , 同样也是榆树的骄傲 , 长春的骄傲 。 这样一个解放初期为家乡做出贡献的基层干部 ,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 , 理应被人们记住 。 信息来源:长春晚报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