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长春金融 华俄道胜银行( 二 )
初建“道胜洋楼”
华俄道胜银行开办时 , 最初在长春南大街路东租用一处民房 , 由于长春商业日益繁兴 , “为推广商务起见” , 华俄道胜银行决定建设自己的办公楼 , 地址就选在了“商业最盛”的西三道街上(今民康路和西三道街交会处东北角) 。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夏秋之季 , “俄人尼葛来米司格夫为总工程师” , 勘定地基 , 兴工建房 。 到九月末已基本完工 。 再经过收工和装修等工作 , 根据材料分析 , 华俄道胜银行搬入新楼的日期应是这年农历十月末 , 公历12月份 。 当时 , 只是办公楼建造完成 , 库房等建筑是后期陆续完工的 。 据当时媒体报道 ,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七月 , 库房因修工防范不严 , 竟有“盗匪突入强抢” , 还把守库房的俄兵打伤 。
建好后的华俄道胜银行占地面积达5000平方米 , 建筑面积1535平方米 , 主体大楼为砖木混合结构 , 地上两层、地下一层 , 外墙用青红砖嵌砌造型 , 楼顶是鳞状铁皮瓦 , 楼体正立面两端的角饰塔楼 , 具有典型的俄罗斯传统建筑风格 。 院内还有栋俄式平房 。 当时的日本领事报告书说它非常华丽壮观 。 今天的媒体常形容它“造型大气、雍容和谐” 。 从老照片看 , 当时的西三道街没有高层建筑 , 此楼地势较高 , 南部和西部都是坡地 , 确有鹤立鸡群之势 , 时人称之为“道胜洋楼” , 是当时长春的地标建筑 。 因为其比较舒适 , 当时的俄国官员来到长春多选择在此居住 。
大楼虽然修得好 , 但总工程师尼葛来米司格夫却没有收获口碑 。 据媒体报道 , 这位总工程“心术陋劣 , 与华人工头朱某者勾结从中吞款” 。 当时 , 参建银行大楼的人都是山东到长春的农民工 , 他们春来秋回 , 当工程告竣后却被拖欠工资 。 后来 , 工人屡次派代表人催款 , 这位工程师又提出:“三七、二八折扣拨给工资” , 以此克扣工人工资 , 而肥私囊 。 即使打了折扣 , 也仍有一部人拿不到工钱 , 眼看到年终 , 很多工人竟无法返回山东老家 。
借华俄道胜银行
控制吉林省金融
华俄道胜银行借中俄合资 , 进入了中国东北市场 , 在中国境内发行、投放了大量卢布 , 中国人称其为“羌帖” , 羌帖分为1元、3元、4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等7种面值 , 羌帖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 , 渗透到东北各地 。
最初 , 俄国人提出要用羌帖支付筑路费用 , 遭到吉林省地方官员的强烈反对而没能得逞 。 实际上 , 吉林省的封疆大吏们早就意识到羌帖会危害到吉林省的货币自主权 , 控制吉林省的经济命脉 。 在羌帖进入东北之际 , 吉林将军延茂指出“羌帖轻便 , 最易流通 , 倘彼使羌帖而以我之银元当钱应付 , 则流通后逐难抵制” , 并提出 , 设立官帖局并发行官帖以对抗 , 但不幸的是 , 官帖局的设立和官帖的发行并没有起到作用 , 羌帖凭借支付俄兵军饷和工人工资、购买物资、开展基建、支付客货运费等方式 , 迅速进入吉林省市场 。
在当时的长春 , 羌帖借“现银短缺”的机会成为吉林省的主要货币 , 在长春大行其道 。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 长春市场上一羌帖兑换官帖二吊八九百文到三吊八九十文 , 羌帖甚至成为长春银市交易的中间货币 。 在俄国的处心积虑下 , 吉林省的金融命脉被俄国掌握 , 吉林省的官员因管理不慎 , 使金融主权落于他人之手 。
信息来源:长春晚报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