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荆轲原文及翻译注释 咏荆轲原文及翻译( 二 )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
西风萧萧,寒波淡淡,群英列座;渐离击筑,宋意高歌;筑声悲响,低沉幽咽,如泣如诉;壮士心知,此去不还,死而无憾,留名身后 。这是怎样一个悲壮的场面啊!
第三个场面,刺秦失败: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
凌历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
千城万里,转瞬即达 。来到秦庭,佯装献图,图穷匕首见,最后功亏一篑,血溅秦庭 。一个“惜”字,表达了诗人深深的遗恨 。
最后两句: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
越过悠远的时空,诗人与侠士仍然情脉相通 。何止是陶渊明,骆宾王有《于易水送别》诗句云:“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辛弃疾《贺新郎》词中云:“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
《咏荆轲》是一首气壮山河,忠义喷发的咏史诗 。诗人对荆轲的歌咏中,表达了强烈的爱憎情感,亦将对现实的满腔忠愤倾泻于字里行间 。龚自珍有诗赞道:“陶潜诗喜咏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 。吟到恩仇心思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
这首诗的艺术风格与陶渊明的代表田园诗歌迥然有别 。可见陶诗除了平淡外,还有豪放的一面 。朱熹说:“渊明诗人皆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 。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 。平淡的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评价可谓一针见血,准确之极 。
除此之外,陶渊明尚有《读山海经》等篇目: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鲁迅先生将陶潜明的这类诗称为“金刚怒目”式 。可见在陶潜明采菊、饮酒、听松、看云的平淡外表之下,深藏的是关怀现实的炽烈情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