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多义
(1)鲜
陶后鲜有闻(少)
芳草鲜美(鲜艳)《桃花源记》
(2)之
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之出淤泥而不染(联词,无实际意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名词“蔓”“枝”用作动词“生蔓”“长枝”)
香远益清 (形容词“远”用作动词“远播”)
写作风格
?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 。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
【赏析】
?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
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 。“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 。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 。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 。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些人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 。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 。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 。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便是身体力行,澹泊明志的体现 。这正是这篇小品能给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着力之处 。
接下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 。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 。另外,莲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来、观音均以莲花为座 。唐释道世《三宝敬佛》云:“故十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上 。”作者《题莲》诗也云:“佛爱我亦爱,清香蝶不偷 。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头 。”与这篇小品参照,情趣相得益彰 。
- 水调歌头意思翻译分享 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
- 塞下曲其三卢纶翻译及赏析 塞下曲其三意思解释
- 余额宝万份收益什么意思 支付宝余额宝万份收益
- 学记的全文意思 学记原文及翻译及解读
- 约不可失什么意思 约不可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 处女座拉黑你是什么意思?
- 烽火台在古代有什么作用 古代烽火台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意思
- 职高是学什么的 职高是什么意思
- 导航调配专业 专业调配和定向调配什么意思?
- 示儿古诗全文鉴赏 陆游示儿古诗的意思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