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论战写了什么 曹论战原文及译文( 四 )


“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气氛顿时缓和下来,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 。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 。
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 。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 。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 。
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 。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 。曹刿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
用补叙笔法写战役之后由曹刿论证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 。这部分实际是全文的重点,它展示了曹刿作战指挥智勇双全的特点 。“夫战,勇气也 。”在此,曹刿所说“勇气”,是战时士气的集中表现,是军士临战时的激情和果敢拼杀的昂扬斗志 。齐军三鼓,鲁军并不应鼓而动,齐军激发起来的勇气没有得到相对的呼应,反而很快由亢奋转为衰惫 。曹刿抓住了这种士气和心理变化的有利时机号令鲁军,一举得胜 。此外警惕“大国难测”,不忘实地侦察,确证齐军是败溃而非诈退,也是扩大战果、稳操胜券的重要原因 。这段文字是从道理上对第二段战事实况的分析和论述 。
从军事角度说,长勺之战所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 。它着重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正确掌握这些原则即可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 。这一战例历来受到军事家的重视,毛泽东也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作了军事学的评论 。
【曹论战写了什么 曹论战原文及译文】从文学角度看,这又是一篇记述战争的佳作 。作者取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撮取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 。曹刿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 。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曹刿就是长勺胜战的权威和统帅 。作者对他的称美赞扬,含蓄于精心的描写之中 。文中多记曹刿简短、果敢的言行:“请见”、“问战”、“请从”、于战斗中两置可否……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一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练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修辞技法 。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 。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 。如果说,作者有意无意使鲁庄公出丑,证明了“肉食者鄙”的断言,那么也正是借此才使曹刿的聪明才智得到更理想的表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