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食》:“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
明确:“志”——建功立业、求取功名之志 。
问:陶渊明的建功立业之志实现了吗?
补充资料:
陶渊明年表
1—29 乡村生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29—41仕隐选择 。29岁江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36岁入桓玄军幕:“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40岁刘裕参军:“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40岁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 。41岁彭泽县令:“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
41—63 归隐田园农耕写作 。
明确:五仕五隐——并没有实现他建功立业的理想 。志——建功立业——白首无成——人和社会的矛盾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补充和提问的方式来完成对“志不获骋”的理解 。“志”是建功立业志,求取功名 。通过对《陶渊明传》的资料整理让学生自己分析出“志”是什么,这种“志向”是否实现 。
第三,无人能和的孤独之悲 。
问:陶渊明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凭借自己的能力不是不能够获得建功立业的机会,是他自己选择了放弃,选择归隐 。既然是自己选择归隐,那么他为什么还有如此强烈的无人能和的孤独之悲呢?
补充资料:
陶渊明所辅佐之人的价值观:
桓玄于元兴二年(403)十一月篡位,把晋安帝贬为平固王,迁于寻阳 。
刘裕于义熙十四年(418)十二月弑安帝,立恭帝;又于元熙二年(420)废恭帝为零陵王,并于永初二年(421)弑之 。
陶渊明自己的价值观(志):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诙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 。”( 《答庞参军》)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 。”( 《影答形》)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 《咏贫士七首》其四)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 《饮酒》其二)
《感士不遇赋》:
“夫履信思顺①,生人之善行②,抱朴守静③,君子之笃素④ 。自真风告逝⑤,大伪斯兴⑥,闾阎懈廉退之节⑦,市朝驱易进之心⑧ 。”
①履信:遵守信义 。思顺:不忘忠孝 。
②生人:犹生民 。人,人类 。善行:良好的品行,即美德 。
③抱朴:胸怀淳朴,不失本真 。守静:保持内心的平静,不为外物所扰 。
④笃(dǔ赌)素:犹笃志 。志向专一不变 。
⑤真风:自然淳朴的风尚 。告逝:消失 。
⑥大伪斯兴:虚伪之风盛行 。斯:乃 。
⑦闾阎:里巷的门,借指平民 。懈:懈怠 。廉退之节:廉洁谦让的节操与礼节 。
⑧市朝:指官场,朝廷 。驱:驰驱竞逐 。易进:侥幸升官,指靠投机取巧往上爬 。
讨论:
从陶渊明所辅佐之人的行为中看他们的价值观是什么样的?从《感士不遇赋》及相关诗句中看陶渊明的价值观或者志向是什么样的?陶渊明的这种价值观念和他的“无人能和”的孤独之感有什么关系?
明确:
(1)桓玄、刘裕的价值观是建功立业,为了谋一己私利,“篡位”“弑君”,违背了儒家美政理想 。“弑”——以下犯上,违背了儒家的尊卑思想 。
(2)陶渊明的价值观念,包括守善从真的士人坚守和大济天下的美政理想 。当陶渊明遇到无可为之时、无可说之人时,固守躬耕以独善其身 。这便是陶渊明“志”的又一层内涵,即不仅仅有建功立业、求取功名之内涵,同时还有大济天下之意 。前者是为己的“志”,后者则是为公的“志” 。
(3)这种价值观念早已经融入陶渊明的生命价值之中 。在魏晋那样一个为己自私的乱世,陶渊明对儒家美政理想独自坚守和孔子所树立的“士”文化的传承是孤独的 。时代变了,但他的内心却在坚守,不愿放弃,所以这份孤独之殇源自他的深入骨髓的价值观念 。他明明知道自己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但依然选择坚守,即使已经到了晚年,依然无法排遣内心的这份忧愁,依然坚守着士阶层的价值理想,而这份坚守却是无人能理解的,所以才会有强烈的孤独之悲 。
- 8首柳树古诗词 关于柳树的古诗大全小学
- 回首过往的感慨诗词 表达怀旧的经典诗句
- 最美唐诗绝句 唐诗三百首五言绝句李白
- 关于夏天的古诗有哪些 夏天的诗句大全100首
- 欣赏古诗大全 古诗词300首简短
- 一年级孩子该如何入门写作文?
- 10首梅花的古诗欣赏 梅花的诗句古诗大全
- 18首跟读书有关的古诗 读书古诗大全
- 做噩梦,梦见地震是怎么回事?
- 10首赞美江南景色 写江南景色的诗有哪些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