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名字由来 牡丹亭是明代谁的名作a


编者按:疫情凶猛,为2020年的开篇蒙上了一层阴影,但纵使如此,人们依然不曾忘却那些美好事物,比如爱情 。2020年的情人节如期到来,“光明观影团”选取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叙事文本进行评论,以飨读者,它们既有美国经典爱情片《泰坦尼克号》《恋恋笔记本》,也有艺术性更强的中国电影《重庆森林》;既有电影大师希区柯克的作品《后窗》,也有戏曲大师汤显祖的作品《牡丹亭》 。希望读者们在不同文本的解读中,看到爱情的“如梦似幻”,收获感知爱的力量 。
作者:李华裔
四百年前,明代汤显祖完成了他的传奇巨作——《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他的一生尤以“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著称,其中《牡丹亭》是“四梦”中最为出色且流传最广的一部,正如汤显祖所言:“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这部描绘人间至情的浪漫主义杰作成为中国文坛的一座巍峨丰碑 。时至今日,学界对于《牡丹亭》的真正蓝本尚存争议,无论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还是文言小说《杜丽娘记》,原作的故事主题一目了然:才子佳人,得配良缘 。若干年后,汤显祖用他的妙笔为原剧文本注入新的思想内涵,使剧中的主人公拥有更为曲折、丰满的生命轨迹 。

牡丹亭名字由来 牡丹亭是明代谁的名作a

文章插图
一位养在深闺的淑静女子杜丽娘,瞒过父母擅入自家的后花园,在饱览了园内的盎然春光后,自我意识在一瞬间怦然觉醒:原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为何我却在这小庭深院里独徘徊?一串长问激起了杜丽娘对爱情、自由和美好生活的渴望,然而,在封建礼教的禁锢之下,无法冲破现实藩篱的杜丽娘,只得借梦境以抒胸臆,梦中的杜丽娘与一个神秘的青年男子千般缱绻、万般温存,一场春梦过后,佳人因梦生情,从此茶饭不思,最后灯枯油尽、香消玉殒,其死后,按照生前遗愿被葬至在后花园的梅树下 。某天,一个叫做柳梦梅的书生在赶考途中拾得杜丽娘画像,被画中人美貌所吸引,便视若珍宝般挂在自己的房间终日欣赏,他的虔诚举动引来了杜丽娘的魂魄,杜丽娘见此人正是让自己魂牵梦绕的梦中情郎,遂告知他只要掘开梅树下的坟墓,她便能死而复生 。在爱情魔咒的驱使下,柳梦梅不畏人鬼两界,第二天便掘开坟墓,杜丽娘果真破土复生,两人正式结成佳缘 。书至此处并未完结,后续情节还有费尽周折认亲,梦梅科考得中,皇帝匹配佳缘,到这儿才算为全剧画上了“家和人团圆”的句号 。
故事虽是大众乐见的大团圆结局,但其离奇程度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因情而死,由死而生”,更像是一部古代版的《人鬼情未了》,然而她的生与死,却充满了现实意味 。杜丽娘的“因情而死”,一如凤凰涅槃,肉身虽尽,精神不灭,之后的“由死而生”,也并不仅仅是生命的延续,而是杜丽娘以生命为代价获得的新生,即一个拥有了美好爱情、自由幸福的全新人生 。杜丽娘的“反叛”,又何尝不是身处封建官场现实中的汤显祖心底的无声呐喊,他崇尚正义、讲求气节、珍视理想,用艺术表达的精神力量穿越古今,震撼、唤醒了无数世人的心灵 。
汤显祖有着文人的情思、诗人的才华,经其鬼斧神工般雕琢的《牡丹亭》辞采华美,动人心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等等名句已脍炙人口,家传户诵,连曹雪芹笔下的黛玉听及都不觉“点头自叹、心动神摇、如痴如醉”,更有明末才女冯小青因感叹于剧中人杜丽娘的至情,留下了“人间更有痴于我,不独伤心是小青”的千古佳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