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全文解析 赤壁赋原文和翻译( 四 )


第2段 , 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作者饮酒乐极 , 扣舷而歌 , 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歌曰:“桂棹兮兰桨 , 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 , 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 , 临风恍兮浩歌”之意 , 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 , 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 。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 , 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 , 加之客吹洞箫 , 依其歌而和之 , 箫的音调悲凉、幽怨 , “如怨如慕 , 如泣如诉 , 余音袅袅 , 不绝如缕” , 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 , 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 。一曲洞箫 , 凄切婉转 , 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 , 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 , 由欢乐转入悲凉 , 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 , 文气一振 。
第3段 , 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 , 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 。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 , 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 , 文理转折自然 。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 , 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 。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 。接着 , 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 。当年 , 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 , 战船千里相连 , 战旗遮天蔽日 。曹操志得意满 , 趾高气扬 , 在船头对江饮酒 , 横槊赋诗 , 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 , 也只是显赫一时 , 何况我辈!因而 , 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 , 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 , 希望与神仙相交 , 与明月同在 。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 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 , 通过箫声传达出来 。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 , 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
第4段 , 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 , 以宽解对方 。客曾“羡长江之无穷” , 愿“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 , 提出“逝者如斯 ,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 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 。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 , 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 , 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 , 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 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 , 因此 , 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 , 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 , 理性地对待生活 。而后 , 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 。那么什么为我们所有呢?江上的清风有声 , 山间的明月有色 , 江山无穷 , 风月长存 , 天地无私 , 声色娱人 , 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 , 玉山自倒非人推” , 进而深化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