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段 , 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 , 转悲为喜 , 开怀畅饮 , “相与枕藉乎舟中 , 不知东方之既白” 。照应开头 , 极写游赏之乐 , 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 , 而文境邈不可攀 , 良由身闲地旷 , 胸无杂物 , 触处流露 , 斟酌饱满 , 不知其所以然而然 。岂惟他人不能模仿 , 即使子瞻更为之 , 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 。”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 , 他只有忘怀得失 , 胸襟坦荡 , 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
(1)“情、景、理”融合 。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 。这就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 , 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 , 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 , 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 , 更多是散文的成分 , 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 , 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 。散文的笔势笔调 , 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 , 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 。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 , 它相对更为自由 , 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 , 七月既望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全是散句 , 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 。以下直至篇末 , 大多押韵 , 但换韵较快 , 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 , 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 , 并且极富声韵之美 , 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
(3)形象优美 , 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 , 如怨如慕 , 如泣如诉 , 余音袅袅 , 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 , 泣孤舟之嫠妇 。”连用的六个比喻 , 渲染了箫声的悲凉 , 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 写得具体可感 , 效果极佳 。
苏轼简介苏轼(1037~1101) , 字子瞻 , 又字和仲 , 号东坡居士 ,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 , 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汉族 ,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 , 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 , 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 , 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 , 曾出知杭州、颖州 , 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多惠政 。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 , 喜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 ,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 , 清新豪健 , 善用夸张比喻 , 独具风格 ,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 ,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
- 塞下曲全诗赏析 塞下曲古诗意思解释全文
- 劝学全文解析 劝学的中心论点原文
- 使至塞上全文解析 使至塞上王维
- 渔家傲全文赏析 渔家傲古诗词
- 诗经采薇全文和解释 诗经采薇原文朗读
- 村晚全文解析 村晚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 马诗古诗全文鉴赏 马诗拼音版古诗
- 逢入京使全文赏析 逢入京使主旨是什么
- 六国论全文意思和注释 六国论翻译一句一译全文
- 声律启蒙全文解释白话 声律启蒙全文及解释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