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的中秋望月怀人之作 , 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 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 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 流传广泛 。这首词以月起兴 , 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 , 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 , 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 , 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 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 , 欢饮达旦 , 大醉 , 作此篇 , 兼怀子由 。”可见 , 此词作于丙辰年 , 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 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 , 政治上失意 , 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 , 心情抑郁惆怅 , 怀念手足兄弟 , 是很自然的词的上片叙述了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 , 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 。
此词上片望月 , 既怀逸兴壮思 , 高接混茫 , 而又脚踏实地 , 自具雅量高致 。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几时有 , 把酒问青天?”中秋夜 , 月自然是主角 , 前人面对无限时空 , 一轮孤月 , 早已产生了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 , 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青天有月来几时 , 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苏轼之问 , 陡然发之 , 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 , 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紧承这一问 , 又有了下一问:“不知天上宫阙 , 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 , 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 , 也更深了一层 。既然天上宫阙如此美好 , 当然会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 。上天而说“归去” , 因为在作者看来 , 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 , 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然而 , 真要弃绝人世 , 飘然仙去 , 词人又有些犹豫了 ,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 作者的遐想愈来愈飘渺 , 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间” , 飞天探月 , 出尘之思 , 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
下片怀人 , 即兼怀子由 , 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 , 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 , 仍然写月 , 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 。“转朱阁 , 低绮户 , 照无眠”三句 , “转朱阁” , 谓月光移照华美的楼阁;“低绮户 , 照无眠” , 谓月光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 , 照着有离愁别恨的人 , 使其不得安眠 。“朱阁”“绮户” , 与上片“琼楼玉宇”对照 , 既写月光 , 也写月下的人 。这样就自然过渡到词人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去 , “不应有恨 , 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 , 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 , 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 , 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 。”宕开一笔来说 , 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 , 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最后 , 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的放达宽慰之语 。“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 , 远隔千里之人 , 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 , 虽不能团聚 , 也能有所安慰了 。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 , 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 , 自然呈现出来 。
- 浮生六记原文及译文 浮生六记沈复经典语录
- 饮酒原文翻译及赏析 饮酒陶渊明翻译
- 柳永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 柳永凤栖梧原文赏析
- 木兰诗原文及解释 木兰诗的作者是谁
- 劝学的主旨句是哪句 劝学原文及翻译注释节选
- 秋夕旅怀翻译 秋夕旅怀李白赏析
-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赏析 西江月遣兴翻译和原文
- 陶母责子原文及译文 陶母责子文言文翻译
- 野菊这首诗的翻译 野菊杨万里翻译赏析
- 古诗清明杜甫赏析 杜牧清明赏析简短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