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而不的成语 什么而不什么成语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164课,专讲《说文解字》“口”部汉字中的一个汉字:唱 。详情如下:
唱 。读《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唱,导也,从口,昌声 。”形声字 。段玉载的《说文解字注》称:“古多以‘倡’为之 。”要了解“唱”,得先从“昌”说起,因为“昌”是“唱”的初文,唱是在“昌”上加口旁而成的緟益字(緟益,指在汉字发展中某些字增加偏旁变得复杂的现象 。详见唐兰《中国文字学》) 。先看“昌”的字形演化与“唱”的关系:
(昌的演变与唱的关系)
“昌”在甲骨文时(字形见《字源》),是上边一个日,下边一个口,会意字,其本义是指日方出时呼唤大家起身干事的叫声 。到战国时,下边的口部出现繁化,但籀文仍保留下部是口的字形,汉代亦有下部是口的“昌”字,如上图 。
呼唤大家的声音大概多数有一定的调子,是歌唱的一个源头,因此,唱最贴近本义的引申义是领唱;领奏 。桂馥的《说文义证》称:“或借‘倡’字 。《周礼.乐师》:‘遂倡之 。’郑司农云:‘乐师主倡也 。’”《广韵.漾韵》也称:“唱,发歌 。”这个发歌者,就是那个领唱 。比如《荀子.乐论》有:“唱和有应,善恶有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 。”大意是:有唱必有和,善良的或邪恶的风之也随之而形成,所以君子对自己抛弃什么音乐、接受什么音乐是很慎重的 。
(吹竽)
再比如《韩非子.解老》:“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 。”从乐器合奏,竽是率先发声的乐器,然后才有钟、瑟跟随和响应 。
本义及最初的引申义之外,唱还有其他意思,举常用的说说:
1、发起;倡导 。这也是引申义,后来写作“倡” 。比如《史记.陈涉世家》:“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起义假借扶苏、项燕的名义发起的意思 。《南史.傅亮传》:“我首唱大义,兴复汉室”也用这个意思 。
(陈涉起义)
“唱”因为有“倡导”义,所以与“和”区别很大,比如《庄子·德充符》:“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 。”意思是:只应和,而不能够倡导,他的知识并不能超过他周围的人 。这里的“和而不唱”后来发展成为成语,其中的“唱”,指的就是“倡导”,该成语指赞同别人的意见,不坚持自己的说法 。这个成语是个中性词,既可以用来讽刺没有主见、随风倒的人,也可以用来指善听意见、随大流的人 。
2、歌唱 。也是引申义 。比如唱歌、唱戏、独唱、合唱 。比如王勃《滕王阁序》:“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
(渔舟唱晚)
3、称赞 。比如《说苑.君道》“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 。公作色太息,播弓矢 。”大意是:晏子死十七年以后,(齐)景公和众大夫一起饮酒 。景公射箭偏离了靶子,堂上的百官的称赞叫好声如出于一人之口 。景公失望地叹息,丢掉了弓箭 。
(晏子像)
4、叫;呼 。比如李贺的诗《恼公》:“鸡唱星悬柳,鸦啼露滴桐 。”再比如《红楼梦》第七十回:“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这是黛玉、湘云联句后妙玉续的句子 。以上两例中的鸡唱,都是指的鸡叫 。平时我们进行选举时,念票、念名也叫唱票、唱名 。
(87版《红楼梦》林黛玉史湘云联句)
5、古诗体的一种 。比如《晋书.隐逸传.夏统》中记载:“伍子胥谏吴王,言不纳用,见戮投海,国人痛其忠烈,为作《小海唱》”大意是伍子胥劝谏吴王,意见不被采纳,反被戮杀投海,国中百姓痛心他的忠烈,为他做一首诗叫:《小海唱》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