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书籍有哪些推荐?2021非虚构好书排行榜前十( 三 )


这本书并不“励志”,它的好看是因为诚恳和优雅的文笔,它给了我们一个珍贵的视角重新看“原生家庭”“转型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7、《回归故里》

[法]迪迪埃·埃里蓬 着,王献 译,上海文化出版社,2020-7
在法国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这本《回归故里》中,作者将自我和原生家庭作为研究对象,讲述了他对于自己同性恋和工人阶级这两层身份的微妙态度。
因为父亲的离世,作者必须回到故乡,回到那个童年及青少年时期极度想要逃离的工人阶级家庭,通过梳理自己和父母兄弟、儿时玩伴等不同个体的命运轨迹,回溯为什么曾经支持左翼政党的父母兄弟,后来却逐渐走向保守主义;反思为何自己在同性恋和工人阶级这种双重身份中,更愿意承认前者,而耻于谈论后者。
工人阶级和左翼的绑定关系如何一步步松解;教育系统如何一步步将贫穷的工人阶级的孩子驱逐出来;我们能否和那个似乎再也回不去的故乡和解……
这本极具颠覆性的自我剖析之作思考了种族主义、阶层壁垒、教育垄断、身份政治、边缘群体等一系列问题,作者融合布尔迪厄和福柯的理论,解析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个体命运是如何被形塑和改变的,给了读者一次隐秘而震撼的反思之旅。
8、《历史与我的瞬间》

梁鸿 着,花城出版社,2020-9
梁鸿在这本书的导言里写:“热闹与喧腾,灰尘与阳光,黑暗与光明,都与你相关。”
或许这就是本书的主旨。
书的第一部分,梁鸿书写她熟悉的土地,写那些她既熟悉又陌生的人们;第二部分,梁鸿写自己与文学大师们的“相遇”,告诉我们她的阅读如何影响了她的研究与写作;第三部分,她讨论现代性与性别。
这本书既是非虚构也是文化随笔,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学人的世界。她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合并在一起,写成了这本书。它既是一段社会的记录,也是一段个人心灵史的记录。
在书中,我们似乎能获得俯瞰的视角,传统和未来聚焦在个体的“当下”。这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经验,也是我们很多人需要“锻炼”的经验。
9、《失落的卫星》

刘子超 着,文汇出版社,2020-7
“苏联解体后,中亚像一颗失落的卫星,迷失了方向。它在全球化的边缘与大国的夹缝中校正着自己的轨道。我迷恋这种挣扎、寻觅的失重状态,而这种迷恋最终又转化为理解历史潮流的渴望——不管愿意与否,我们一直被这种潮流裹挟着前进。”
这一次,刘子超带我们踏上一片充斥着只在历史课本中听过的拗口地名的陌生土地——位于亚欧大陆中心的中亚五国。和他之前的旅行一样,他想看到世界真实的样子,“充满琐碎的细节”,而他则“用尽所能地来理解它们”。
他的视角更多聚焦在当下,即“后苏联时代”的中亚如何处在一种寻找方向的彷徨中,于是,他写到在旅途中邂逅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试图通过他们的故事理解这片土地——比如,在杜尚别,他遇到口头禅是“我被困在这里了,哥!”,努力自学汉语,一心想去中国发展的“幸运”。当然,他也没有忽略中亚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它们宛如地平线上的帕米尔高原,是这本书永恒而壮丽的布景”。
对于刘子超来说,始于2011年的中亚之旅,是填补世界图景的一部分;对我们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观察他者,除了满足对世界的想象,也是为了反观自身。
10、《岂不怀归》

田丰/林凯玄 着,海豚出版社,2020-8
“三和青年”的话题在NHK推出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后,吸引了关注,掀起了讨论。“三和”这个地区以及里面的青年,逐渐成为了一个标签。这个标签,是上进、发展和梦想的反义。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