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借月抒怀的诗句 借月抒怀的诗句有哪些

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 历经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 , 至今依旧闪耀生辉 , 成为华夏子孙固有的文化底蕴 。
谈到中国诗词的发展 , 当以唐宋时期最为鼎盛 , 无论是体裁、修辞还是风格、神韵、意境都达到了空前的巅峰 。
中国传统诗词意象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 。
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借物抒情是常用的手法之一 , 而抒情的寄体当中 , 又以风、花、雪、月使用的频次最为盛 。
本篇谨以唐朝诗词为引 , 谈谈“月”在诗词中的意象表达 。
一.一轮明月 , 一头挂着功名 , 另一头则是浓浓的思乡情怀1.军旅生活中的血色月光
唐朝的国力在同时代是冠绝全球的 , 不仅体现在经济上的极致繁华 , 而且在军力方面也无出其右者 。
通过经年的征战讨伐 , 疆土日益扩张 。有战争 , 就必然要出动军队 , 就会有军旅生活 。而军旅生活又常常以诗的形式被记录下来 , 令我们这些后辈能领略到当年气势恢宏的战场景象 。
骆宾王在《从军行》中写道“弓弦抱汉月 , 马足践胡尘 。”他这里所说的“汉月”并非指天上的月亮 , 而是指将士们弯弓射敌时弓弦的形象 , 描绘出一幅唐军纵马驰骋沙场 , 奋勇杀敌的景象 。
之所以用“汉月”来形容弓弦 , 是因为诗人意气鼎盛 , 决意杀敌报国 。这一点从尾联的“不求生入塞 , 但求死报君”可以看出这点 。
又如卢纶在《和张仆射塞下曲》中写下:“月黑雁高飞 , 单于夜遁逃 。”描写唐军在一个没有月光的夜晚偷袭了敌军营地以致敌营大乱 , 敌酋败逃的场景 。
“月黑”就是没有月光的意思 , 诗人没有用“天黑”或“夜黑”而是用了“月黑” , 就是在明暗之间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 , 渲染了当夜的深沉及肃杀 。后人常用“月黑风高杀人夜” , 描绘这种充满杀气的暗黑场景 。
“大漠沙如雪 , 燕山月似钩 。”这是李贺的诗作 。茫茫的大漠中 , 沙子如雪一般堆积 , 远处的燕然山上 , 弯月如钩挂在山侧 。
本来荒凉空旷的边塞景致 , 却被诗人写出了典雅优美的意境 , 可见边塞是诗人内心向往的理想寄托 , 所以不见苦寒孤寂 , 反而别有一番豪迈的气韵 。
从下句的“何当金络脑 , 快走踏清秋 。”来看 , 这首诗寄予了诗人上阵杀敌、建功立业的愿望 。此时此刻 , 燕山之巅的一弯月 , 在诗人眼中充满了血色 。
2.背井离乡 , 唯有明月能寄怀 。
既然有征战 , 就必然有人要离乡背井 。这些远离故土和亲人的将士 , 在长年累月的军旅生活之中 , 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 , 这份情感愈发浓烈 , 在那个通讯欠发达的时代 , 他们唯有将感情寄托于皎洁的月光 。
诸如孟浩然笔下的“坐看今夜关山月 , 思杀边城游侠儿”;岑参笔下的“万里乡为梦 , 三边月做愁”都很真实地反映了这份情感 。
唐人除了因为从军而离乡之外 , 还会因为战乱、仕途或者远游等缘故而长时间离开家乡 , 与亲人久别 , 他们的思乡情切与边塞将士并无分别 。对于这种情感 , 最直白的表达莫过于李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