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的散文集代表作 毕淑敏的散文集有哪些

一念3000 里
文丨毕淑敏
写下个“念”字,盯着细细看一会儿 。
念,由“心”和“今”组成 。顾名思义是“心中当下的想法” 。
我们常说“生出一个念头”,可见这个“念”是个活物,像个婴儿,有头有脑 。既然有首,接下来就会有身子和腿 。而且这一切既然能诞生,想来有个母体 。有生便有死,念头可以发芽也可以灭失 。
那么人的一天,会有多少个念头生出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搞清念头的周期 。换句话说,就是大致算出一个念头能存活多长时间?
“念”,在佛教典籍中,可谓身世不凡大名鼎鼎 。
“念”来自法显和尚从印度带回国的《摩诃僧衹律》 。第17卷中说:“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
恕我把话头拉开,先说说《摩诃僧衹律》 。
佛陀说了一辈子的法,到了入灭时分,众弟子推阿难向佛陀请教四个问题 。其中之一是“佛灭度后,以何为师?”翻成大白话就是——“您死了以后,我们听谁的呢?”佛的弟子真够直言不讳的 。
佛陀答:“以戒为师 。”意思就是“那就按戒律说的办” 。
这说明戒律非常重要 。导师人不在了,戒律就成了师傅 。戒律是什么?是佛在世时,针对弟子所犯的过失,逐渐定出来的规矩 。“随犯随制”,刚开始有点边设计边施工的意思,最后不断完善,终成包罗万象的庞大体系 。
佛教戒律传入中国,始于三国时期 。之前的汉僧,虽剃须除发,身着缦衣,但并不曾受大戒 。到了东晋时期,戒本残缺不全,僧人们便无法度可依 。法显老和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拖着快60岁的身躯,跋山涉水前往印度求取梵本律典 。
公元399年,老人家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翻越葱岭,在印度参学了8年,记录下包括《摩诃僧祇律》的四部典籍 。他再接再厉,又到斯里兰卡继续寻典 。拢共历经15年,途经31国 。回国后,与人合译出宝卷 。
《摩诃僧祇律》中说一念等同于一刹那,但它究竟是多长时间?要倒着推算 。一日一夜有30个须臾 。一天24小时,合1440分钟,折算下来,1“须臾”为48分钟 。
一直以为“须臾”非常短暂,但它比小学生一节课时还多3分钟,令人意外 。
为谅解自己的孤陋寡闻,我问周围的人,烦请您说说,1“须臾”有多久?
人们看出我的不怀好意,拒不回答 。再三恳求下,才说——1须臾,合1秒?10秒?眼睛眨一下,好多个须臾就过去了 。
我说,再往长里猜猜 。
他们敷衍道,最多也不过一两分钟吧 。
佛会把这答案,判作不及格 。
刚说的是舶来的“须臾”论,咱也有土产的解释 。
成书于西汉的《礼记·中庸》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它的年代,肯定比法显和尚古老,不过似乎不甚严谨,没有精确明示“须臾”的长短 。
每个须臾合20个罗预,48分钟除以20,1个罗预就是2.4分钟 。20个弹指为一个罗预,1个弹指就是7.2秒 。这7.2秒又可再细分为20个瞬间,1个瞬间就是0.36秒 。这0.36秒又可再细分为20个刹那,每一个刹那就是0.018秒……
有点乱是不是?那直接记住结论吧——1个念头的具体时间长度为0.018秒 。
念头比闪电还快!它起于精微,源自无明 。产生之后见风就长,跨越天地时空,纵横驰骋风驰电掣 。念头可分好坏 。它一动,就有倾向发生 。要么是善,要么是恶,要么善恶夹杂 。你纵有亿万千念头,也逃不脱这窠臼 。
既然念头一动,只用0.018秒 。一天之内,除去睡觉的8小时(白领们看到这里估计要苦笑抗议,因为每日难以保证8小时睡眠 。姑且按照好吃懒做的我来计算吧),还有16个小时,合960分钟 。换算为57600秒 。除以0.018,得出的念头数……吓死人!是3200000 。也就是说,我的脑海中每天有300多万个念头闪过,泡沫般无常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