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传节选注释 司马光小传文言文翻译

司马光任职史官,而不是言官,所以在建言献策的同时,他必须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的时候,司马光撰写了一部《通志》,就是从战国到秦末的简明历史,让皇帝可以快速了解这段历史的更迭脉络,以便予以借鉴 。这部书得到了英宗的极大肯定,他一方面要求司马光继续编写下去,一方面设立专门的书局,让司马光自己选择助手,专门用来修书 。这也就是大宋官方出人、出钱,让司马光修史 。司马光选择了刘恕、刘攽、范祖禹作为助手,开始了持续修史的工作 。《通志》没有采用《史记》设立的传统修史方法,不是按照帝王本纪、重要人物传记,加以志、表等分类记述方式,而是按照时间顺序书写每一年发生的大事件,并加以适当的评论 。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英宗去世,神宗即位,他对《通志》这部书也是大加赞赏,并亲自给这部书改名为《资治通鉴》,要求司马光写完一卷上呈一卷,甚至到了每日更新的地步 。《资治通鉴》耗时十九年,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完稿,全书共294卷,三百余万字 。上迄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即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大宋朝的前一年),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这部煌煌巨著之中,司马光和他的三位助手为世人呈现了中国上古史的战国时期、中古史从秦朝到五代时期一千多年中波澜壮阔的恢弘画卷,以时间轴的方式描述了强大的两汉、大唐从缘起到兴盛,从鼎盛到衰落的过程;以简略但不失细腻的方式,清晰地勾勒出五胡乱华、十六国春秋到南北朝这一段近三百年的大混乱的历史 。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以时间为坐标对跨度如此之大的历史进行完整的描述,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的鸿篇巨制 。“臣光曰”的史论,更是让整部大作蓬毕生辉,司马光站在汉唐到五代修史大家的夯基之上,以远高于他所处时代的视角,对历史进行了独到的评价 。
司马光对帝王的过失毫不留情,对重大事件的评述客观公允不夹杂私人感情 。更为重要的是,整部书的撰写和评论,完全是站在历史学家角度来进行,司马光就像是大草原上驾驭一匹汗血宝马的伟大骑手,信马由缰,毫无羁绊 。《资治通鉴》中几乎找不到刻意避讳、隐晦含混、担心触怒皇帝、不愿映射朝局等委婉措辞,都是秉笔直书,几乎毫无顾忌 。官方修书但是不需要拍皇帝马屁的事情,在帝制历史上应该仅此一例 。比照一下清初修《明史》,饱学鸿儒们如何绞尽脑汁隐晦避开女真人在明朝历史上称臣朝贡的经历,就更能知道《资治通鉴》因为出自大宋朝,因为出自司马光,所以如何幸运,又如何伟大了 。
司马光之后,南宋的李焘撰写《续资治通鉴长编》,延续《资治通鉴》记录北宋朝历史,这部书从文笔到记录方式等,虽然达不到司马光的高度,但是对研究北宋历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客观的说,文笔也很不错;清代毕沅等人撰写《续资治通鉴》,记录两宋和元朝的历史,文笔尚可,但是讨厌的满清人把史书上熟知的历史人物名字,特别是金国、蒙古和元朝人的名字改的乱七八糟,读起来非常不方便 。比如读《续资治通鉴》的时候,你要知道清朝人说的“特穆津”就是我们熟悉的“铁木真”,清朝人说的“蒙扣赉”,就是我们熟悉的“蒙哥”,元世祖忽必烈,清朝人称之为“呼必赉”,等等,不胜烦扰 。所以读这部书,很多注意力会被这些乱七八糟的名字给牵制 。
无论如何,司马光之后,诸多史家希望模仿甚至延续《资治通鉴》的笔法和辉煌,但是就如二十四史都在模仿《史记》却无法超越一样,司马光和他的《资治通鉴》,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