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发布:“身体素养”将成为青少年体育关键词( 二 )

  而在国际上 , “身体素养”的概念已出现了80年 。 1938年 , 美国的《健康与体育教育杂志》刊登的文章就提出 , 公立学校应对学生的身体素养和心理素养负责;1993年以后 , 这个概念在西方国家普遍开始付诸实践;2010年 , 国际体育科学和教育理事会(ICSSPE)明确提出身体素养是体育教育的结果;2015年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身体素养”作为体育的目的之一写进新的《国际体育教育、体育活动和体育运动宪章》 。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海曾向媒体介绍 , 关于“身体素养”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并付诸实践 , 英、美、加、新、澳等国已经将此提升到国家层面 , 甚至作为体育政策的依据 。

  因此 , 《纲要》中明确提出“身体素养” , 在钟秉枢看来 , “是一种观念引领 , 是未来推动全民健身、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思路 。 ”从“素养”的角度出发 , 将不再简单停留在“体质”“技能”层面 , “这是提醒我们 , 真正要增强国民体质健康 , 建设体育强国 , 更要关注的是民众对体育的观念问题 。 ”

  除了把“身体素养”摆在高位 , 《纲要》强调幼儿体育的发展更令汪晓赞“备受鼓舞” , 长期从事幼儿体育研究的她表示 , 国内缺乏幼儿体育国家标准、师资、专门的体育类课程、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发展的关注等现状 , 正在阻滞“身体素养从娃娃抓起”的图景的实现 。

  而在《纲要》9项重大工程中 , 青少年体育发展促进工程单独分段提及“推进幼儿体育发展 , 完善政策和保障体系;推进幼儿体育项目和幼儿体育器材标准体系建设 , 引导建立幼儿体育课程体系和师资培养体系”恰有针对性地点出症结所在 。

  汪晓赞表示 , “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的发展主要是在10岁以前 , 这对于其以后的运动能力发展、大脑执行功能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以“三大球”青少年培养为例 , 一个孩子3至6岁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 , 要强调走、跑、跳、攀、抛等基本动作技能的形成 , 这些基础技能打好了 , 再去进入到足球、篮球等专项技能的学习 , 将会更有成效 。

  在钟秉枢看来 , 正如发展“三大球”离不开青少年体育一样 , 青少年体育正是这一链条中最核心的一环 , 牵一发而动全身 , 因此 , 在《纲要》的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对外交流的五大战略任务中 , 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实际上已融入到不同板块之中 , 这样也意味着体育强国蓝图中发展青少年体育需要跨部门协同 , “不是体育一家的事儿 。 ”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负责人在介绍《纲要》起草过程时提到 , 征求意见稿征求并采纳了41个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的意见 , 《纲要》上报国务院后又正式征求了39个相关部门的意见 。 而在《纲要》“政策保障”中已明确 , “体育、发展改革、财政、税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教育、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科技、民政、外交、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残联等部门和单位要建立目标任务分解考核和动态调整机制 , 确保体育强国建设目标如期完成 。 ”

  在钟秉枢看来 , “跨领域、跨部门的协同发力 , 契合了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特性 。 ”比如 , 在青少年体育工作推进中 , 离不开体育、教育、文化、共青团、卫生、妇联、财政等相关党政部门 , 也离不开体育及非体育的社会组织、各类学校、社区、企业、家庭 , 等等 。

  他提到《纲要》“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 增强为国争光能力”战略任务中“推动青少年竞赛体育和学校竞赛体系有积极融合”的表述 , 认为我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中长期存在竞赛体系体教分离的情况 , 如果没有从国家层面对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和学校竞赛体系进行融合 , 将不利于后备人才的培养 , 而这种“多部门合作多主体参与的金字塔式的体育竞赛体系”必定需要协同共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