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融让梨”中,大家是怎样称赞孔融的,其中讲述了哪些道理?

孔融让梨的故事,阐述了兄弟之间友爱、谦让的美德,引申出后世要遵循公序良俗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
这是我们家喻户晓的典故,大人们经常拿这个故事来教育小孩 。

在“孔融让梨”中,大家是怎样称赞孔融的,其中讲述了哪些道理?

文章插图
然而,如果你读过这个典故出处的原文记载,你会发现几个有趣的文字 。据《后汉书·孔融传》李贤作注的《融家传》记载:
(孔融)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 。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 。由是宗族奇之 。
有趣就有趣在这句“宗族奇之”这四个字上 。
【在“孔融让梨”中,大家是怎样称赞孔融的,其中讲述了哪些道理?】一个小孩子的行为,为什么会让众人感觉惊讶和奇怪呢?
按照常理我们会认为,孔融家族之所以会感觉到惊讶,是因为一个四岁的小孩子竟然这么早熟,在字都没有认全,更遑论是非对错观的年龄而懂得谦让,确实会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
在“孔融让梨”中,大家是怎样称赞孔融的,其中讲述了哪些道理?

文章插图
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是不是因为孔融的行为打破了人们固有的观念和认知,对世俗默认的行为准则和分配方式进行了一种新的诠释和理解,所以才会“宗族奇之”?
如果是第二种,我想,孔融让梨的故事才会更有意义 。
比如,当我们普遍认为小孩子应该得到更好的东西的时候,然而我们是否有反思过,父母在资源分配时的初心是什么?是否能够尽量做到各取所需、公平公正呢?如果过于偏向一方,那对其他人会造成什么心理影响?
如果一味地牵就小孩子(或弱者),倾向性明显偏移,这会让其他大一点的孩子(或强者)感觉到不公平而心生不满,不利于公序良俗的稳固建立以及社会风气的良性循环 。
《三字经》上说:融四岁,能让梨 。四岁的时候,就知道把梨让出去,也因此为后人称颂,但这里的问题是,一个梨有什么了不起,让出去就让出去呗,或者他就是为了讨大人喜欢,从而得到更有价值的东西呢?
在“孔融让梨”中,大家是怎样称赞孔融的,其中讲述了哪些道理?

文章插图
梨树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现在,梨当然不是多稀罕的东西,市场上,大约几块钱就能买到,然而古代,尤其是孔融所处的时代,就不一样了 。
有关于梨,最早的记录出自《诗经·秦风》:山有苞棣,隰有树檖,高高的山上有茂密的唐棣,洼地里生长着如云的山梨 。
据后世考证《诗经》成书于春秋,也就是说 。春秋时期,人们才知道世上有梨这么个东西,但还是野生,并未掌握种植的方法,导致到了汉朝,到了孔融所处的东汉,班固就在《汉书》当中说:淮北荥南河济之间千树梨,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
在“孔融让梨”中,大家是怎样称赞孔融的,其中讲述了哪些道理?

文章插图
班固
东汉时期,家里有梨树的人,那待遇就跟千户侯一样尊贵富裕了,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才在《齐民要术·插梨篇》中这样写:种者,梨熟时,全埋之 。经年,至春,地释,分栽之……
也就是说,到北魏前后,人们才掌握了种植梨子的方法,从此,梨子这种珍贵的水果,才像王谢堂前燕一样,飞到寻常百姓家,乃至于我们现在见到,都不觉得有多稀罕 。
梨子的经过大致如此,从发现到掌握成熟的种植技术,经历了近千年的时光 。从这个层面讲,倘若孔融处在北魏以后,让个梨应该不是多稀罕的事,也没什么可值得后人赞誉的 。
但,在他所处的东汉时期,处在家里有几株梨树就相当于千户侯的年代是没有比梨子更珍贵的东西了,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