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基情关系图 苏轼苏辙苏洵三者关系( 二 )


苏辙一生中涉及的方面非常广,因此他的主要成就也表现在政治、文学、儒学、书法等不同的方面 。
先说他在政治上的成就,在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是虽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主要是以维护地主利益为目的,然而农民的困境却没有得到改变,他们的负担还是非常重的 。王安石在听到苏辙的意见后觉得挺有道理的 。司马光的变法也遭到了苏辙的反对,苏辙认为这个变法也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因此极力反对 。苏辙的政治主张跟他的哥哥苏轼基本相同,论事精辟独到,言简意赅 。
接着说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应该是占主导地位的 。苏辙擅长政治方面和历史方面的论述,在纵观天下之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非常中肯 。在苏辙的代表作《历代论》中些文章非常有他自己的特点,如《六国论》就是借古讽今,表面上是评论六国的过错,实际上是暗喻北宋的腐败的现实 。苏辙写的最自由随意的文章应该是书信杂文了,比较自然平淡,也有自己独有的特色,这跟他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
辙(zhé),意思指车轮压过的痕迹,部首是“车”,总笔画为16画 。在古文中有多种含义 。在《曹刿论战》“下视其辙”中的意思是指车轮压出来的痕迹;在《赠白马王彪》“改辙登高岗”中的意思是解释为车辆行驰的路线;在《<指南录>后序》“会使辙交驰”又指车辆的意思 。
苏辙,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合称三苏 。苏辙在治学的方面受到父亲的影响非常大,以儒家为主要方向的学习方向,最仰慕的人是孟子但同时又看遍百家 。
他最擅长政治和历史方面的知识,在政治言论中纵观天下大事,所写的文章一针见血,十分中肯,如《上皇帝书》、《六国论》等 。苏辙在写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张,他认为写文章既要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又要有丰富、广阔的阅历 。因此他十分羡慕和欣赏司马迁能游览天下与各路英雄交流 。
苏辙的赋也是极具特色的,在《墨竹赋》中他把竹子形态写的非常逼真,又充满诗意 。早年间对诗的写作上,苏辙并没有表达出出色的才华,与他哥哥苏轼的手法相差甚远,主要是写一写生活琐事和景物等,风格朴实平淡 。但在晚年写诗的才情逐渐突显出来,所写的诗作富有情态,将情感融入在诗中 。
苏辙在文学方面比较注重文学思想与文学形式表达的统一性,重视阅历对文学的影响,而且要求文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具有个人代表性 。他的文章结构非常严谨,表达形式简洁通畅,语言朴实无华,并且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
他的杂记散文富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语言纯朴,不喜欢过度地夸大,但又不失去事物本身的形象,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如《栾城集》中的其中一篇文章《黄州快哉亭记》描写了江山的宏伟壮观的景色,然后联想起历史遗迹进行怀念 。还有一篇散文《巢谷传》,写了巢谷的生平事迹,又写了作者与巢谷的情谊,全文语言质朴,生动形象,把人物写的十分逼真 。他早些年有很多作品都是反映现实的,比如《夜泊牛口》就是写了人们的悲惨遭遇,体现了他对劳动人们的关心 。他有一些是抒发自己个人情感的文章,这类文章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文章的内容也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如他在仕途失意的时候会写一些文章来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和压抑,以景物来衬托他内心的苦闷,最后以自我安慰来结尾 。
张益州画像记
【原文】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谣言流闻,京师震惊 。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 。众言朋兴,朕志自定 。外乱不作,变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 。天子曰:“然 。”公以亲辞,不可,遂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