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去哪儿买好吃的?食品零售行业发展微观察( 二 )
物美超市联想桥店改造的另一个着力点是通过接入“多点”APP , 大力推进门店的智能化、数字化改造 , 以提升顾客的综合体验 。
顾客在购物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 , 都可以直接在APP内向超市管理者“吐槽” , 并实时追踪问题处理情况 。 “顾客看到的任何微小变化 , 都需要背后整条服务环节的全盘梳理和调整优化 , 我们搭建的系统 , 以数据驱动 , 任务到人 , 层级责任明确 , 反应迅速 。 必须要‘宠着’消费者 , 才能赢得青睐 , 把他们请回超市 。 ”刘桂海表示 。
此外 , 人们还可以通过“多点”APP下单采购商品 。 “尤其是米面粮油等重物大物 , 对于老人和妇女来说 , 不方便直接拎回家 , 他们可以从APP上下单送货到家 。 我们希望不断改善消费体验 , 把来超市购物变成一种享受和休闲方式 。 ”刘桂海说 。
这样的改变不仅仅发生在物美 。 越来越多的传统超市如华润万家、联华、超市发等 , 在线上线下的双重夹击下寻找破局思路 , 探索生长空间 , 努力让超市变得更有温度、更具特色 。
便利店打造家与单位之外的“第三空间”
“欢迎光临!”在北京市朝阳区中心商务区的便利蜂蓝堡24小时便利店里 , 正在整理货架的两名售货员齐声迎接新来的顾客 。 两三分钟后 , 这名顾客拿着挑选好的商品走到收银台 , 将商品二维码对准扫码机自助结算 , 并通过微信支付完成了整个交易过程 。
“便利蜂的自助收银非常方便快捷 , 不需要下载多余的APP就能快速完成付款 。 而且也不用麻烦正在忙碌着的店员 , 我自己就可以 。 ”刚买完零食的赵扬说 。 这种不想麻烦别人的想法是很多年轻人的心声 。 技术在顺应和强化人际沟通方式的变化 , 节省人工成本的同时 , 也把人从简单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 。
在这1公里范围内 , 有5家大小不一的便利蜂 , 以满足周边写字楼、住宅区即时性和便利性的消费需求 。
自2016年12月成立以来 , 便利蜂就以惊人的速度在华北和华东地区扩张 。 “目前已开业门店突破1000家 , 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南京等8个城市 , 年内将突破1000家 。 ”便利蜂相关负责人告诉采访人员 。
不少城市都推出积极政策 , 推进便利店有序发展 。 2018年10月 , 北京市7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 , 以19条创新举措 , 扶持北京便利店的建设和发展 。 福州、西安等城市也出台了类似政策 。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 , 在2018年 , 便利店百强企业销售规模同比增长21.1% , 门店增长18% 。 2016—2018年 , 便利店业态在整个零售行业的平均增长速度最快 , 达到18% , 显示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 据统计 , 2015—2018年 , 全国便利店门店数从9.1万家增加至12.2万家 。 电商如苏宁 , 央企如中石化、中石油等巨头都在积极布局自己的便利店生态 。
除了数量的急剧增加 , 便利店功能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 “这是我第二次来 , 上次在这里买水 , 看到二楼还有休息区 。 今天路过 , 就买点东西上来吃 , 歇歇脚 。 ”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李东洋略显疲惫 , 拿着关东煮和酸奶来到便利蜂蓝堡店二楼休息区大快朵颐 。 最近为了推广公司项目落地而经常奔波在商务区周边 , 这家便利蜂对他而言是个绝佳的中转地 。
二楼休息区 , 两张餐桌 , 十几个座椅 , 光线柔和的吊灯 , 角落里摆有上百本图书的书架 , 四周墙上的各类插座 , 构成一个简洁舒适的“第三空间” 。 “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太快 , 压力太大 , 很多人都需要一个家与单位两点一线之外的‘第三空间’ , 离家近又能放松 。 我们的便利店24小时提供餐饮、生鲜 , 可以让消费者随时休息 。 ”便利蜂相关负责人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