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责任是帮孩子找到人生扳机点

  起跑线是精神不是物质 , 海外博士毕业依然可能变成啃老族

  “一个老板跟我说 , 他雇过4个留学归国的博士 , 每月4000元 , 这些人干不到半个月就回家了 。 为什么是这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提出了一个让人们迷茫的问题——

  中国一年出国留学人数将近70万 , 这么大的群体 , 他们中有多少真正成才了?父母用尽了血汗钱 , 站在各种培训班的门口等待 , 消耗无数精力和时间 , 孩子经过层层选拔 , 得到博士学位 , 最终换来的就是这样的结果吗?我们有必要反思近10年盛行的教育观了 。 夸奖式教育、起跑线理论、拼爹式教育、放养式教育、低龄出国论 , 等等 。 我们追寻的目标是不是有点偏呢?每个孩子拿出来都是特长生 , 哪怕就是个小学生 , 给他培训的老师说起来都是博士硕士 , 都有一堆的资格证书 。 但第一批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已经到了而立之年 , 留学归国 , 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不被企业喜欢 , 自己也适应不了社会 , 出了一批啃老一族呢?

  在近日于西安举行的“新东方老师好!”品牌发布会上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校长罗坤、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分别阐释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的“好老师” 。 王大伟问与会者:什么是好的教育 , 什么是好的老师 , 到底是什么让孩子最终成才?

  教育理论乱花渐欲迷人眼

  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王大伟抛出了一个问题:教子的秘密是什么?

  “我们并没有找到!”他以50后为例 , 1977级大学生几乎没有受过完整的教育 。 王大伟以他同班同学为例 , 他是一个挖煤工人 , 上了大学 。 学了第一个英文单词的时候 , 他兴奋得不得了 , 当年他26岁 。 就是他 ,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读了两个博士 , 回来成了名校的校领导 。

  1977级大学生是“被耽误的一代” , 没有早教没有英语启蒙 , 甚至书也没怎么念 , 作业没做过 , 经历了各种磨难 , 但为什么他们能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

  再看看现在的留学生 , 很多人出国七八年连国外人的家都进不去 。 新东方成立之初 , 俞敏洪带领着一批从美国、加拿大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创业 , 这些“名师”有特色、高品质的教学一下吸引了很多学生 。 从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留学生的“个顶个”优秀 , 到今天的留学生 , “做人没个精气神 , 这样的孩子回来怎么安排?”王大伟问大家 。

  1993年创立时 , 新东方精神就是强调“在绝望的大山砍下希望的石头” , 在磨难中追求卓越的励志教育 。 俞敏洪9年前曾赠给采访人员一本书 , 借以鼓舞采访人员的斗志——《挺立在孤独、失败和屈辱的废墟上》 。 他无数次地在自己举办的讲座上抚慰他的那些家境普通、英语基础很差 , 但希望通过留学改变命运的崇拜者:我多次落榜 , 第三次才考上北大;我在大学里没有姑娘正眼看我 , 经受失败的煎熬;我的理想是哈佛 , 但3次被拒签 , 被老婆看不起 , 现在的哈佛仍然是我的梦想——一个创业英雄经历了那么多的挫折感 , 但他终于挺立在了那些屈辱的废墟上 。

  但世易时移 , 现在活跃在同一个地点 , 黄庄、中关村、保福寺桥附近的想要留学的孩子们 , 父母都是英语很好、年薪甚高、给孩子报班只要最好不怕最贵的精英了 。 俞敏洪的“绝望大山论”在这个时代还吃得开吗?

  俞敏洪坦言 , “提出‘新东方老师好!’这个概念 , 原因其实很简单 , 就是因为当下教育界的声音非常多 , 一会儿是互联网让教育改变 , 一会儿是AI让教育改变 , 但是我们发现真正能让孩子改变的依然是老师 , 老师的言传身教 , 老师的一言一行 , 甚至拍拍肩膀的鼓励 , 都会给孩子带来终身性的影响 。 如今新东方已进入“后名师时代” , 新东方名师已成为一个集体或者群体的概念 , 新东方希望每个老师都能成为好老师 , 每一个学生在新东方都能遇到真正的好老师 , 这也是“新东方老师好”的深层含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