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食欲厌食是何病因 哪些疾病会出现厌食的症状( 三 )


 
对于这类患者来说,噩梦还源于深度依赖手机上的“健康管理”软件 。这类软件大多号称“帮助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输入身高、体重、年龄以及目标体重和身材管理方向这些数据,软件就会得出一个热量数字,并要求用户在接下来的每天都注意摄入食物热量,从而在一个阶段内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
 
在“卡路里计算器”中,可以搜索并记录各种食品的热量 。它会提醒“你还可以吃××大卡”“摄入××大卡”“运动××大卡”,或者在你“多吃了××大卡”之后,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消耗掉 。熊熊算出自己“还可以吃”的每日热量大约在1200大卡左右,这也是不少减重需求用户得到的数值 。然而,这个建议热量对于大部分成年女性来说只是一个基础代谢的标准,也就是“一个只够你活下去的热量” 。基础代谢是人体维持生命所有器官所需的每日最低能量需要,只要人有生理活动——行走、谈话、吃饭,日消耗量就会大于这个数值 。
 
熊熊发觉自己根本不能精确计算食堂里一份蔬菜的热量,她干脆将摄入减少得很厉害,“只吃一点,就假装自己吃了,这样就肯定不会过量” 。与此同时,App上还在售卖代餐,大多都是被建议食用的“绿灯食物”,而那些油水大一些的家常菜,甚至是香蕉、榴莲等高热量水果,都是“红灯”或“黄灯” 。
 
即使输入的体重数据只有七十几斤,只要目标仍然设定为减脂或者塑形,软件就还会给出1200-1500大卡左右的热量摄入甚至更低的建议值 。许多用户在同一款社交软件上传自己的每日饮食图文、身材管理历程,看起来“元气满满” 。但熊熊注意到,有些用户晒出的体重数字已经变成了七十几斤,却仍在减脂 。还有用户评论“我也要向你看齐,努力克制食欲”“羡慕嫉妒恨”……
 
熊熊恨这个软件,带她一步步走入厌食和暴食的世界 。它发布的内容里,可以看到许多有关身体管理、饮食建议的视频 。然而在不少视频中,熊熊也注意到,营养师将话锋引向了其推销的品牌食品 。她觉得,这就是在贩卖食物焦虑后继续贩卖“健康食物” 。她有时喜欢看吃播视频转移食欲,发现这个主打健康管理的品牌,一方面倡导健康合理饮食,另一方面却选择了本身饮食、身心状态存在争议的“大胃王”吃播进行产品宣传 。
 
“我也不想计算 。为了活下去,我卸载了(软件)很多次,可是那些数字仿佛已经印在了脑子里,我还是把它下载回来,继续记录下去,才能安心 。”她说 。
 
就诊率极低
 
小朱是一名患有进食障碍的舞蹈演员 。在外人眼中,她情绪容易波动,行为古怪 。她选择休假独居,安心减肥 。使用健康软件“管理身材”的小朱,每天买菜做饭,按照软件设定的配比,一日三餐像做实验般精细,但暴食总不缺席 。她常常边哭边吃,在暴食后挺着发硬的肚子在床上痛哭 。偶然一次饮食超过了计划的摄入量,健康软件列出的“游泳两百多分钟”“跳舞几小时”,就能摧毁她的心理防线,使她在自责中开始又一轮的暴食循环 。
 
她骨瘦如柴,以至于妈妈问她“是不是吸毒” 。她觉得,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即使收获同情,也换不来理解 。
 
虽然进食障碍在精神障碍中致死率最高,但就诊率极低,近年才有了升高趋势 。国内设立进食障碍专科的医院寥寥无几,能进行为期几个月的住院治疗者,在整个进食障碍群体中属于少数 。
 
小朱这类进食障碍患者可能会去看妇科,在测血、查B超后吃了几轮激素药,也催不来月经;去内分泌科,医生提供微量元素补剂,也不能治愈贫血;心内科的24小时心脏监测,得到的可能只是“窦性心律过缓”的结果;如果去了精神科被诊断为抑郁,精神类药物甚至可能进一步遏制食欲……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