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打假人的法律界定是怎样的

【职业打假人的法律界定是怎样的】职业打假“知假买假”者是否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界定的消费者的范畴,现在仍有争议 。学术界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从规范市场秩序的角度来说,不管是不是知假买假,这些人买到的确实是有问题的商品,消法就应该保护;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消法的目的在于保护受欺诈的消费者 。
“知假买假”者主观上并没有受到欺诈,本质上也成了一种营利行为 。保护这种利益,不符合消法的立法目的 。在外地已经有过因“知假买假”而败诉的案例 。俞里江表示,现实情况是,在具体的个案上,要证明“知假买假”很难 。所以只要是产品确实存在问题,法院一般都会支持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知假买假”可受法律保护;网购消费者可向网络平台主张权利等问题 。该《规定》同样适用于化妆品和保健品领域,将于2014年3月15日起施行 。《规定》第3条规定:“因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购买者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权利,生产者、销售者以购买者明知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仍然购买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
” 。

职业打假人的法律界定是怎样的

文章插图
职业打假人的 产生背景是职业打假人李选辉考察职业打假人,作为一个并不是法律认可的职业群体,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法律体制尚待完善,商品市场管理还不规范,交易市场不够完善,存在制假售假,欺诈消费者,隐瞒消费者知情权的情况下产生的专门维护消费者权益,针对假冒伪劣产品,争取协商解决,或者提交相关工商等xx机关依靠法律途径解决的一类人 。1994年颁布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这条“退一赔一”的规定,给职业打假人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对于经营者的欺诈行为,3月15日实施的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将惩罚性赔偿由原来的“退一赔一”改为“退一赔三” 。
职业打假人的社会评价如何打击敲诈社会上给予职业打假人的评价褒贬不一 。更多的消费者把他们当作是英雄,但也有人认为他们就是在借此为己谋利 。社会学家夏学銮将那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职业打假人”比做“不良商业生活孕育出来的寄生虫” 。俗语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因为有假,他们才有存活的空间 。客观上来讲,这些人对于市场的净化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者的代表 。当“打假者”以索赔为目的时,也要守住一定的底线 。有时候合法与违法之间仅有一线之隔,职业打假就像在打擦边球,同样要面临风险 。但是对于所谓职业打假人,甚至形成的一些公司‘知假买假’,司法解释没有明确规定,仍然还是一种探索的过程中 。”最高法院民事审判diyi庭庭长张勇健说,“职业打假本身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对假冒伪劣行为起到制约、遏制作用,但也可能产生一些道德风险或者市场秩序上的问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