拌粉|做切面成网红,曾拿百万年薪的金领,靠啥做出面条中的“爱马仕”


拌粉|做切面成网红,曾拿百万年薪的金领,靠啥做出面条中的“爱马仕”

文章图片

在上海人的饮食版图里 , 切面地位轻盈 , 但不可或缺 。 三到五块一斤 , 懂经的人习惯每次只买一天的用量 。 平平无奇的一把面条 , 是撬动上海人家熬一碗葱油 , 炖一锅排骨的支点 。
然而 , 就在“雪糕刺客”被人们热议的2022年 , 上海的一间切面店 , 不仅没有因为昂贵的定价遭人诟病 , 反而因为“性价比极高” , 成了爆火的网红店铺 。
线下到店 , 能买到现货就算是“天大的运气”;更多时候 , 消费者只能线上下单 , 进入漫长等待 。 目前 , 小店产品的发货时间已经排到8月中旬 。
这间神奇切面店的老板叫黄毅 , 今年41岁 , 是标准的上海“80后” 。
“上海交大高才生在卖切面”“用最奢侈的配料 , 做出面条中的爱马仕”……在短视频的助推之下 , 黄毅和他的小小切面店一夜之间被推上了流量的风口浪尖 , 各种标签纷至沓来 。
有人冲着名牌大学金字招牌的加持;有人为了探究一口面究竟能好吃到哪里去;还有外地客人在抖音上刷到 , 一时兴起 , 直接“杀”来 。
黄毅干瘦 , 皮肤黢黑 , 脸上总是均匀地敷着薄薄一层如白色绒毛般的面粉 。 他一身制面师傅的棉质工装 , 镜片下隐藏的眼神锐利 , 说话直接爽利 。
“我不希望再有媒体、自媒体来店里了 , 我现在就想安安静静开一家小店 , 把产品做好 , 把积压的订单完成掉 。 ”
但是当采访人员问起他做面的门道 , 原本抗拒的语气瞬间逆转 , 滔滔不绝地谈起了自己的“制面经” 。
“让‘人找货’ , 我做到了”
2022年7月5日下午5点 , 本该是买菜的高峰时段 , V6长寿菜场门可罗雀 。 大概是因为开的位置“前不着村 , 后不着店” , 这间菜场一直生意冷清 , 许多铺位至今闲置 。
家住附近的周老伯和老伴兴冲冲地来到菜场 。 两人不看蔬菜水产 , 径直走到黄毅的切面店档口 。
切面店被分隔为工坊和前台2个空间 。 十多平方米的工坊里 , 一台长4米的制面机占去一半空间 。 蒸箱里 , 做酒酿的糯米水汽氤氲 。 前台的冰柜前 , 等待糯米出笼的黄毅 , 正跟另一批慕名而来的客人闲谈 。
“没有现货 , 店里只有我一个人做 , 实在来不及 , 要买只能等 。 ”这是黄毅每天至少要重复几十遍的台词 。
“我在抖音上看到你的面 , 一看就在家旁边嘛!想来买点吃吃看 。 ”周老伯语气恳切 。
“扫码订货 , 估计要到8月10日后 。 ”黄毅指着一张印有二维码的招牌 。
“是加微信吗?手机上怎么买?”周老伯拿出手机 , 眯着眼睛摆弄起来 。
“来 , 先加我微信 , 我拉你进群 。 ”黄毅对老伯说 。
小店售卖面制品和酿制品两个大类 。
龙须面、阳春面、大馄饨皮每斤12.6元;Kevina系列的银丝面每斤19元;花荞有机面、青稞有机面、港式云吞皮则卖到了每斤26元 。
每次逛菜场时顺带买半斤切面 , 是周老伯和老伴的习惯 。
“平时买的切面四块一斤 , 说是这家用料讲究 , 做出来的面筋道 , 就想试试 。 价格是贵了点 , 但是调调口味呀 , 没啥不能接受 。 ”
每个加黄毅微信的新客人 , 都会收到他用心制作的两个PDF文档 , 里面详细介绍了面制品和酿制品的品类及原料配方 。
小麦粉、有机糯米、有机荞麦粉、海鸭蛋、喜马拉雅岩盐……原料皆来自业内知名品牌供应商 , 连使用的水是六级过滤直饮水也都在文档中标明 。 近30页图文 , 看得出黄毅对制面工艺掏心掏肺的态度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