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明显的问题是情节幼稚 。如郭沫若所言:
“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做诗为借口?子建(曹植)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诗做成了也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讽刺而便深惭?”
叶嘉莹也说过:
“我以为这个传闻并不可靠 。……以他(曹丕)的智慧才略,就是要杀死曹植,也有别的办法,绝不会用这种笨办法 。”
在呈递给曹丕的《封鄄城王谢表》中,曹植说:自己“狂悖发露,始干天宪;自分放弃,抱罪终身” 。这显示他确有严重到足以杀身的罪名握在曹丕手中(或者说曹丕刻意给他扣了这种罪名) 。曹丕握有这样的把柄,却不直接拿来杀曹植,反要去玩什么“七步成诗”,玩什么写不出便要杀人的把戏,除了脑子有病实在很难解释 。
另据黄永年的考证,《世说新语》里还记载了一个情节更幼稚的“百步诗”故事 。其大致内容是:曹丕与曹植一同坐马车出游,见到两牛互斗,一牛坠井而死 。曹丕命曹植就此场景作诗,不许说牛、不许提井,不许说斗,不许提死,须在马走百步之内完成四十言,否则就要“加斩刑” 。曹植策马赋诗完成了四十言,还在百步之内写下了“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那首诗,让曹丕深感羞愧 。
这个“百步诗”故事,后来被重新编订《世说新语》的北宋人晏殊给删了,只保存在北宋大型类书《太平广记》里 。晏殊删它的主要原因是重复和幼稚 。重复指的是故事框架与“七步诗”大体相同;幼稚指的是故事里挂名曹植的那首《死牛诗》,实在是水准极低,连“老干体”都不如 。该诗全文如下:
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 。
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 。
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 。
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
此外,“七步诗”还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 。
首先是“七步”这个梗很特殊(正常设限一般会取十步、百步这样的整数),它的源头是当时流传的“佛陀降生故事” 。
该故事正式传入中土,大约始于汉献帝时代僧人竺大力翻译的《修行本起经》 。其中写道:佛陀从母亲的右胁出生后,“行七步,举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三界皆苦,吾当安之 。”三国时代,吴国僧人支谦翻译的《太子瑞应本起经》里,也有相同的记载 。此后,西晋僧人翻译的《异出菩萨本起经》与《普曜经》、东晋僧人翻译的《大宝积经》里,都能见到这个“佛陀走七步发表宣言”的故事 。
? 佛经中常见的“七步”之梗
其次是诗中拿“以釜煮豆”做比喻,也是佛典中常见的元素 。西晋僧人翻译的《修行道地经》、《大楼炭经》,东晋僧人翻译的《泥犁经》等,都曾拿煮豆子来对应人受到磨难,拿煮豆子的“铁釜”来对应折磨人的“人间大釜” 。
佛教进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渐变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佛教故事的主角,被替换成了中国本土的著名历史人物 。一个典型案例就是“曹冲称象”,据陈寅恪的考证,该故事的原型在佛经,主角后来才由外域人士变成本土名人曹冲 。曹植的“七步诗”显然也是这样的情况——“七步”之梗来自佛陀故事,“以釜煮豆”的比喻也来自佛经,且都是曹植去世后才普及开来的文化元素 。
? 佛经中的“人间大釜”与煮豆之喻
剩下的问题是:这些佛教文化元素为何会偏爱曹植,集中附会到他身上,演变成“七步成诗”的典故?
原因或许在于两晋南北朝时代的佛教也需要曹植 。
在刘义庆生活的刘宋时代,曹植已被视为中土梵唱(以歌咏的形式念诵经文)的创制者 。《世说新语》里说:“今之梵唱,皆植依拟所造”——僧人们唱诵经文的音律格调,全是曹植做东阿王期间改造出来的 。刘义庆是一位“奉养沙门”的资深佛教徒,他这段记载多半是从佛教圈耳闻所得 。之后的萧齐、萧梁时代,僧人们也都认定曹植是中土梵唱的创作者 。
- 全网都在谈论“谢大脚”,于月仙去世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大的关注
- 你是怎么瘦下来的会反弹么
- 酵素桶自制酸奶的做法步骤图,怎么做好吃
- 在减肥的路上都经历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 女生是如何看待那些很瘦的男生
- 有哪些适合脚有伤的人减肥的运动
- 经常带狗狗出去遛,可以起到减肥的作用吗
- 解放前,汉口的“双钉血案”是怎么一回事最后凶手抓到了吗
- 减肥中,适合喝元气森林的苏打水吗
- 冬天容易长胖,适合秋冬吃的减肥汤,一锅热量仅150大卡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