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器|1+1=?中国空间站告诉你丨太空问答站( 三 )


从信息系统能力来看 , 核心舱发射后大家看到的高清天地图像以及舱内WiFi应用、蓝牙耳机等等表现 , 证明了高速信息网络的性能 , 说明基于此实现三舱并网融合及系统重构有非常好的技术基础 。 这么好的网络不进行动态并网、能力共享的话 , 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
此外 , 从天舟货运飞船的任务规划来看 , 货运飞船不仅要配合进行推进剂补给 , 而且必须在对接期间以自身发动机提供组合体的变轨动力——这又能给核心舱或“核心组合体”加上一个“1” 。
俄罗斯的进步号与欧洲的ATV这类典型的货运飞船 , 同样能够在交会对接后配合空间站对全站进行姿态控制和轨道维持 。 但由于种种技术和非技术障碍 , 国际空间站还有更多“1+1”不等于“1”的时候 。 例如 , 由于推进剂补给统一使用俄罗斯的推进系统 , 欧洲ATV飞船不得不单独配置不同于自身推进系统的补加贮箱装载俄方使用的燃料 , 才能实现推进剂补给;国际空间站上俄罗斯舱段的热控系统采用乙二醇作为回路工质 , 美国舱段则采用水 , 两者间的流体回路无法连通 。
与之相比 , “1+1=1”的思想贯穿于我国空间站设计的方方面面 , 从技术到管理都绝不会允许出现国际空间站上述系统不兼容的问题 。
“1+1=1”、或者说“1+1+1=1”是我国建设空间站的核心理念之一 , 也是难点所在 。 比如 , 三舱并非同步研制且核心舱先于实验舱一年发射 , 这样的安排能够使空间站的建造更加稳妥 , 但也带来了三舱系统设计与集成验证的难度;作为第一个“1” , 核心舱既要能独立以单舱空间站模式运行 , 又要作为枢纽将两个实验舱多维度融合 , 要求其功能必须最完整 , 系统能力最强;两个实验舱必须以完好的功能性能构成完整的T形“核心组合体” , 无形中又对实验舱发射、交会对接、以及转位任务实施的可靠性提高了要求 。
系统工程实践 , 科学思想先于工程 。 纵是千难万险 , 轻舟正过万重山峦 。
【飞行器|1+1=?中国空间站告诉你丨太空问答站】飞行器|1+1=?中国空间站告诉你丨太空问答站
文章图片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