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真的是世外桃源吗?( 二 )


后来江州召其为主簿未就 。其后又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 。面对掌握军政大权而又野心十足的桓玄,陶潜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 。不久因其母病故,便回乡居丧 。后来刘裕讨伐桓玄,任镇军将军,掌管国家大事,陶潜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便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谋,但此时又并未忘记自己的素志:“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第二年又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同年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令 。后因“郡遣都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便辞官归隐,任职仅仅80余日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真的是世外桃源吗?】陶渊明的每一次出仕固然是由于他所言的“家贫”是谋生,又无不有“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乙巳岁三月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之感 。在辞彭泽令之前陶渊明就是在这仕与隐的矛盾中苦苦思索与选择的,最后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过上了真正的隐居躬耕而贫困的生活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这样描述那片桃花林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山深谷幽,烟雾萦绕,恍惚迷离,犹如仙境 。
这是一个淳朴的世界 。寻常的村落,寻常的人家,男耕女织,安定祥和,民风淳朴 。没有杀伐战乱,没有赋税剥削,没有沽名钓誉,没有钩心斗角 。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平和以待,真挚朴实 。家家户户,茅舍柴门,修篱种花,闲情风雅 。邻舍往来,亦是真心款待,把酒共话桑麻 。
自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桃花源便成了人人心之所念的人间仙境,仿佛一入桃源,便可断红尘万般执念,从此消千灾百劫 。可是真正的桃花源究竟是怎样的?任谁也不可能说得清楚明了 。
其实这世上处处皆有桃花源,或许就在那红尘喧嚣之处,或许就在那山野林泉之所,又或许就在那溪流隐蔽之境 。只要我们心中有梦,理想不灭,终能觅到 。又或许这片与世无争的桃花源,就藏隐在我们每个人心底的某一个角落 。只有当你拂去人世尘埃,放下万般牵念,舍弃一切浮名,方可与之相遇相亲 。人世间的一切,但凭机缘,机缘到了,你无意寻找,所要的皆会如愿而至 。
你的心有多宽,桃花源便有多大;你的心有多静,桃花源便有多安逸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专属于自己的桃花源,那怕享受了人世间的富贵荣华,我们仍然不要忘了勤俭持家 。人生唯简单方可静美,唯朴素方得长久,唯清淡方有滋味 。
这世上哪有什么世外桃源!
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存在纷争和不平 。所谓的"世外桃源"那只不过是落默的文人,理想的生活模式罢了!
透过《桃花源记》,从侧面可以了解到诗人陶渊明当时困顿的生活境地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啊!
我们的乌托邦世界 。??古代伦理学的雏形的形象设计 。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是鬼故事 。因为,在陶渊明的理想当中,是向往那种自然、清静、又悠闲的生活,其中,还包含着灵魂的清静和心灵的干净 。虽然,他住在庐山脚下,也很自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但是,这个地方毕竟还有‘白衣送酒’的喧嚣,还不能完全逃离红尘世外,跟他理想中的桃花源还有差别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