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洪洞县的大槐树是一个有名的寻根之地,有多少姓氏是从这里迁移出去的?( 七 )


如今的山西大槐树 , 是后来人民用钢筋水泥 , 建造的一个人文景观 , 也算是一个旅游景点了 , 但是 , 这棵树并不是当年的大槐树 。
“若问老家在何处 , 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这段话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 , 就是祖先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出去的 。
根据目前的文献资料 ,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 涉及山西的移民活动应该事属无疑 。而根椐谱牒统计 , 祖先来自此处的涉及11个省的227个县 。移民人口达到百万以上 。
那么洪洞县及洪洞县周围有多少人口呢?能支撑百万以上规模的人口迁徙 。国内目前现存最早的《洪洞县志》是明朝万历年间修的 , 由于大部分传说和族谱 , 都把洪洞移民时间定在明初洪武与永乐年间 。应该说这个版本距离这个时段还不太久远 , 但全书就没有任何地方提到移民的事情 , 更没有提到大槐树或老鸹窝 。
根据该书的统计 , 洪武24年 , 洪洞县有11900户 , 92872口 。永乐10年 , 有11592户 , 87775口 。成化8年 , 有11448户 , 98240口 。如果这些数字是可以信赖的话 , 那么永乐年间比洪武年间少了三百多户 , 近5000口 。成化年间也是许多地方记载从洪洞向外移民的一个时期 , 这时的户数比永乐时少了一百四十多户 , 但人口却增加了一万多 。这该如何解释?
至于大槐树 , 在万历年间的《洪洞县志》 , 根本没有一个字的记载 。顺治年间的《洪洞县续志》以及康熙年间的《洪洞县续志》 , 也没有任何记载大槐树、老鸹窝以及洪洞移民的资料 。
至于民间的谱牒 , 更有前后不搭、以及人云亦云的嫌疑 。比如河南省济源市南水屯村的张家祠堂 , 祠堂正中所供香案上的牌位上写着:“始祖威卿于明洪武三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济源南水屯 , 迄今已六百二十九年” 。可是根椐墓志移刻而成的碑石曰:“公讳威卿 , 乃济源世家也 。其所居曰沁阳 , 里曰堽头 , 村曰南水屯 , 是其先祖之发庐 。囗厥先祖其便 , 囗以居焉 。”十分清楚的是 , 这回撰于洪熙元年二月、距离所述时件仅二十多年的墓志 , 不仅没有提到这位始祖从山西洪洞移民的经历 , 反而写明他是这里的土著 。
综上 , 对于传说或族谱明确是由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 , 我个人是持怀疑态度的 。就如同本人祖谱记载:“据说远古祖是云南人 , 祖籍山东登州府福山县三甲驻六甲社大山夼杨家” 。这个云南应该就是史学界和学术界争议不断的小云南了 。小云南究竟是哪?众人各执一词 , 谁也说服不了谁 。
大槐树移民与小云南是哪里一样 , 注定也是一个谁也说服不了谁的迷案!
在整个河南 , 在山东 , 在河北 , 在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 , 都有这一歌谣流传 。过去上年纪的人总爱对年轻人说:“咱是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的人 。”为了证实这种说法 , 老人们总是让孩子们看小脚趾甲 , 说凡是过去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迁来的 , 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 。
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里曾经发生过多次官方移民事件 , 根据历史记载 , 明朝洪武年间到永乐年间 , 期间50年的时间移民8次 , 迁徙地高达18个省份 , 准确地点足足500个县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