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写作可以不挤撞韵,但挤撞韵可以作为灵活生动用韵的一种手段,根据诗句内容和感情状态调整韵的节奏,使韵味富于变化 。
二、唐诗宋词名家及诗评名家未见挤撞韵之忌
唐朝格律诗名家常有挤撞韵作品,用平水韵或现代汉语拼音读这些挤撞韵之作都无拗口之感 。有人为确立挤撞韵拗口之说又提出了名家会救拗之说,主要指朗读重音不落在韵脚 。救拗之说解决拗口好像只是重音问题,并给人只有名家才能解决好的印象,挤撞韵写法也因此变得很“高深”,这便成为应避免挤撞韵的理由,尽量减少“麻烦” 。拗口现象实际上仅靠调整重音来救很牵强,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甚至连首句入韵救不救都解释不了,缺乏理论支持 。
宋词中专门有句句押韵和句中用韵的词牌 。
唐宋时期未见格律诗忌挤撞韵之说 。南宋著名诗评家严羽甚至对南朝沈约最初提出的声韵“八病”之说持批评态度 。严羽指出,“八病”谓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之辨,作诗正不必拘此蔽法,不足据也 。
三、挤撞韵拗律之说出处不明确,缺乏权威性
查阅了很多资料,未见格律诗挤撞韵专门论述或详细解释 。东汉后研究声韵的文章增多,反切法产生,研究古诗声韵较有影响并留传下来的早期资料当属“四声八病”之说 。周颙等人的“四声”开始区辨研究声调,推动了在诗歌中有意识节奏性地使用平仄 。沈约的“八病”之说细研究声、韵、调的使用 。这些音韵研究推动了韵书和诗歌声韵的进一步发展,相关永明体诗歌的出现促进了格律诗的形成 。但是,“八病”之说立足非格律的五言诗 。五言诗每句五字,音节少,韵不宜过密,且有关资料主要是结论性说法,缺乏详细记载,后来的解释也不尽一致 。“八病”之说研究意图主流应肯定,但初期的东西缺乏科学合理性,而且要求过细过于苛刻并非必要,后人也未完全采纳,今人不问清红皂白地迷信照搬到律诗评价写作上来,是缺乏科学研究精神的表现 。
“八病”中与韵有关的主要有:大韵:指五言诗两句之内不能有与韵脚同一韵部的字 。小韵:五言诗两句各句之间不能有同属一个韵部的字 。旁纽:可能指五言诗中两句各字不能同声母 。正纽:可能指五言诗两句内不能杂用声母、韵母相同的四声各字 。后来的格律诗没有全部采纳“八病”观点,但有关说法可能被滥用,成为挤撞韵之说的源头 。
挤撞韵概念在晚清民国的词评家论词的文章中可明确见到,但当时稍有名气的词评家对挤撞韵是否为病的见解也不一致,这在陈匪石的《宋词举》论述中有记录 。我认为,晚清民国的词论家权威性差,本身写作水平远逊唐宋,那时的诗评理论与语音学科远不如当今,且主要是论词,也没有形成一致意见,挤撞韵拗律或挤撞韵即拗口的观点并不能确立 。
倒是网络普及的今天,一些热心诗词知识普及又研究不多的诗词爱好者,甚至连写作爱好者都够不上,将一千多年前尚不合理的说法作为诗词语音规则盲目宣传介绍,人云亦云,使许多对诗词历史了解不多的人产生误解,盲目地把这种观点尊为金科 。
四、从构词法上看,谐声谐韵有音乐美感
连绵词由相同声母、相同韵母等双音节构成,这种构词法形成的词本身就是追求音乐美感的结果,出现在诗句中自然可以挤撞韵,根本就不拗口 。双声叠韵的,如仓促、伶俐、徘徊、慷慨、苗条、窈窕、汪洋、逍遥、浪漫、婉转、婵娟、纷纭、芬芳、轻盈;叠音叠字的,如菲菲、高高、孜孜、瑟瑟、滚滚、匆匆,以上各类不胜枚举,出现在什么位置也不拗口 。宋玉在《九辩》中运用了大量双声叠韵词,使诗歌富于音乐变化,优美悠长 。
- 以家人之名谭松韵在里面饰演
- 超棒的减肥方法让你避免婚后增重
- 专家提醒:避免盲目针灸减肥
- 谭松韵熊梓淇天天向上是哪一期
- 服用减肥药减肥怎么避免反弹减肥成功后预防反弹,记住这3步
- 淘宝风控一般多久解除?如何避免?
- 又学一招!衣柜挂衣区上下,酌情增加做叠衣区,避免空间浪费
- HR给你打电话邀请你去面试,问你当前是在职状态还是离职状态时该怎么回答?有哪些可以避免的坑?
- 怎样彻底避免脂肪疯长
- 针灸减肥 过度求快会伤人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